Friday, October 9, 2009

约翰福音3:1-6(1) (6/9/09)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翰福音 3:1-6)

尼哥底母是谁?他年纪很大,学术地位很高是法利赛人,同时拥有社会地位,是犹太人的官。福音书只记载了两个社会高层人士主动找耶稣谈话,一个就是求永生的少年人,另一个就是尼哥底母。

耶稣基督洁净圣殿,并在耶路撒冷行了很多神迹。这引来了法利赛人的敌视,他们对耶稣洁净圣殿是采取怀疑的态度,质疑耶稣行动的权柄,展现出他们世俗的一面,但尼哥底母和一般的法利赛人的反应不同,他看到耶稣的作为有上帝的同在,肯于求问比自己年轻很多的耶稣。

尼哥底母是很伟大的人,年纪大又有成就的人,要接受一个几天之内所行所讲就超越自己一生成就的年轻人是很难的。嫉贤妒能,这是人之常情,历史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且越是能力大,名声大的人,越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圣经让我们看到尼哥底母在面对耶稣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他的生命没有被仇恨,嫉妒所捆绑,他愿意追求自己所不明白的,面对耶稣的兴起,他不是嫉妒,却是高兴。孔子问礼于老子,已经很谦卑了,但尼哥底母要超越孔子,因为他面对的是更年轻的耶稣。真正的谦卑,就是对真理永不止息的追求。

尼哥底母的谦卑也体现在他对耶稣的称呼上,他作为饱学之士,年纪又大,却愿意称耶稣为“拉比”,称耶稣为老师,这是很了不起的。一般的法利赛人信奉的是什么?是“加利利能出什么好东西”,是“拿撒勒没有先知”,而尼哥底母愿意称耶稣为老师。他半夜去拜访耶稣,因为不能随便得罪他的同僚,是明哲保身的做法,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是有智慧的。唐牧师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尼哥底母称“我们”,可能是他相信面对耶稣的所作所为,犹太人中一定还有其他人和他一样承认耶稣的权柄。

人尊称耶稣的时候,耶稣从来没有拒绝过人们适当的尊称,除了一次,就是在回答少年人,称良善的只有一位,这不是耶稣的问题,是问的人有问题。他不知道耶稣是不是神,就把对神的尊称放在了耶稣上面,“夫子”是先生的以后,要的是永生?为什么找一位先生呢?(参:可10:17-18)

面对尼哥底母的善意,耶稣是如何回答呢?若耶稣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他应该感动,感激,感谢在法利赛人群体性的拒绝中还有一位接纳他,尊重他,这是人之常情。同时耶稣也没有从理性的角度去攻讦尼哥底母的问题,若有神同在就有神迹,岂不是说没有神迹的以色列人这几百年都没有上帝同在吗?

但耶稣的回答不是这样的,他把最直接,最切中要害的信息,最重要的真理借着这个时机宣讲了出来。“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唐牧师花了很多年思考下面几个问题:重生的道理这么重要,为什么福音书中耶稣只讲了一次?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道理,只对一个人讲?而不是对千千万万的人宣讲?唐牧师认为耶稣只对越有宗教修养,自以为义的人,越是一个很难领受新生命的人。

尼哥底母说的是“我们知道”是理性的切入,讲了一大堆他自己的神学看见,但耶稣的回答是“你们要重生。”是本着灵性的宣告。人虽然有很多知识,但没有重生总是无用,耶稣就正告人需要重生,需要新的生命,而且告诉尼哥底母,重生与上帝的国之间有重要的联系,重生以后,人有新的眼界,新的看法,看得到神的国度。

然而,尼哥底母的注意力就被“重生”这两个字吸引住了,这对他来说是新的概念,他忽略了耶稣对上帝国的表述,因为他认为自己知道何为上帝的国。上帝的国这个概念,在耶稣基督,是教会怎样在地方用福音征服万民;而对于尼哥底母,却是以色列国家的复兴。尼哥底母对“重生”这个新概念十分有兴趣,也不得其解,思考的重心也在“如何重生”这个理性的范围里面——“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

耶稣没有被尼哥底母的问题带走,而是再一次“实实在在地”的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再一次强调“重生”并加入了新的信息,也强调“重生”与“神的国”之间的关系。

归根结底,耶稣基督向尼哥底母讲话,并不是解决尼哥底母堕落的理性所产生的疑问,而是向他说明神的启示,神的旨意,那才是理性唯一的出路,也是人类唯一的盼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