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约翰福音1:19-23 (22/2/09)

“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覆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约翰福音1:19-23

这段经文记载了施洗约翰的见证,唐牧师在前面的讲道中已经多次提到过施洗约翰,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工,促成了以色列的一次一大复兴,就像旧约的先知以利亚一样,以色列的百姓在施洗约翰的呼喊中找到了脱离苦难的心态和盼望,但对于上层人物来讲,特别本身也是依靠群众运动上台的,就会产生很大的恐慌。当时耶路撒冷以法利赛人为代表的宗教人物就是这样,他们派人去调查施洗约翰的侍奉。

当时以色列盛传着各种关于弥赛亚的传说,几十年来假的弥赛亚不断出现,在宗教领域就出现了研究弥赛亚预言的弥赛亚学,但无论是巴比伦、希腊、亚历山大还是耶路撒冷的经学家,始终都无法摆脱民族主义思想。他们从旧约语言中只看到了得胜的弥赛亚,那个为以色列人除去羞辱,重建大卫宝座和圣殿的弥赛亚,只愿意接受一个荣耀的弥赛亚。当时经学家关注第一是弥赛亚本身的降临,第二就是以利亚,因为旧约玛拉基书曾说明以利亚会在弥赛亚之前来到,第三就是那一位摩西所预言的 “那先知” " 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 (申 18:15)这就正是耶路撒冷差来的人问施洗约翰的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施洗约翰全部都否认了,经文中两次出现“明说”,唐牧师强调这就是施洗约翰的“见证道德”,为真理作见证,不要隐藏,不要虚假,宠辱不惊,因为上帝不喜欢不正直的人。耶稣基督曾经说过若能领受,施洗约翰就是以利亚(参太11:14),乃是让我们看到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都体现在施洗约翰的身上。

“到底是谁?”,宗教势力需要一个答案,应付差事,约翰的回答是什么他们已经不在意了。而约翰的回答是他整个侍奉的中心,是法利赛在翻遍圣经也想不明白的。约翰就是以赛亚书中旷野的那个“声音”!“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或作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当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以赛亚书40:3)。这样,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到约翰为止(参:太11:13),约翰非常清楚他承先启后的使命。

唐牧师非常赞叹施洗约翰的灵性,他在神的启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身份,清楚自己的使命,把自己应有的责任尽到了。我们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了吗?当你找不到自己的位分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不可能不蹉跎。而自己凭血气所定的目标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基督徒制定计划要顺从神的引导。我们一生顺服上帝的引导,圣经的原则,释放出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大可能,效法基督。

这世上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做人,为何做人,也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临终之前往往慨叹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情,反而有好多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作为基督徒,你能在主里找到你的角色和清楚神所托付你的事吗?主耶稣是我们的榜样,他在十架上生命的最后时刻说:“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成就父在永恒当中所预定的救恩。

当约翰找到了上帝的呼召,他没有迟疑,也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的走向旷野,以蝗虫和野蜜为食,以骆驼的皮毛做衣服。“修直主的道路。”如果你到过北京故宫,一条笔直的御道格外显眼,气派,这是迎接世上帝王的道路。主是谁?他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迎接他的道路不在这世间的泥土上,而是在人的心里。然而世人都犯了罪,我们的心里也没有这样的路。像约翰一样伟大的传道人,就是要预备人的心准备耶稣基督到来,修直这条心路。“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以赛亚书40:4)。

“看哪!上帝的羔羊。”我们知道羔羊就是逾越节的祭品。约翰的见证,就超越了当时宗教人士的弥赛亚观,上帝的灵在他身上,让他知道弥赛亚是不仅仅是荣耀的弥赛亚,也是为世人受苦的弥赛亚,牺牲的弥赛亚。他的死与复活彰显了父的荣耀,战胜了死的权势。

施洗约翰的伟大,还在于他侍奉的伦理。“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他见证了弥赛亚,就不与主相争,他是新郎的朋友,就不喧宾夺主。上帝的活的,无论如何,总要高举耶稣基督。

我们的角色是什么?上帝将哪样的事托付了我们?我们有怎样事奉的心志?我们是否愿意顺服上帝的带领,去实现你生命最大的可能,来效法基督?你能否也能像保罗一样,“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7-8)

Friday, February 20, 2009

约翰福音1:18(2) (15/2/09)

"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约翰福音1:18)

唐牧师本周继续讲解约翰福音一章十八节。这节圣经是基督教神学护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基督教神学大体可分为两个领域,第一是教义学,就是有信心的人根据圣经的启示来讨论信仰的内容和教义,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护教学,就是面对世界其他宗教,哲学,文化,思潮对于信仰的攻击作出合理的回应,产生维护信仰的果效

基督教护教学本身也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就是普遍护教学,主要探讨我们如何知道上帝是存在的,这个层次并不是基督教所独有的。另外一个层次是基督教所特有的,就是阐述为什么耶稣基督就是上帝,为什么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有神性,圣灵也有神性。

第十八节的第一句就是普遍护教学的范围,我们上周已经解释过了,在上帝自己的启示中宣称“从来没有看见上帝。”从整本圣经的启示中我们看到,上帝是灵,不是物质,所以上帝不可以被看见才是合理的。他创造了物质,创造主和被造物有本质的区别。但物质并不是仅有的存在,而上帝把不能见的本质放在了看得见的物质之中。物质和物质之间本来不存在“看见”这个关系,你不能说一张桌子看见了一把椅子,但藉着上帝所造的眼睛,物质和物质之间就产生了“看见”的果效。对于人来讲,看得见的是肉体,看不见的是灵魂。中国的俗话也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是人类在普遍启示下所得到的结论。

总的来讲,能见的总是外表,不能见的是内容;能看见的是现象,不能看见的是本质。从这个角度看,无神论者实际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盼望上帝不存在而已。

无神论者的这种心态,被俄国大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一书中藉着角色伊万的一句话透彻的表露出来:“如果没有上帝,我什么都可以做。”无神论者真正的动机,是要摆脱审判者的干扰,毁灭位格际的关系。而罪的一个重要本质就是人性与上帝的疏远。

然而上帝不能被看见在整本圣经中却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亚当在伊甸园不是与上帝说话吗?亚伯拉罕也曾经面对着耶和华祷告;雅各、摩西等先知不都是见过上帝吗?这与约翰福音这一句的宣告如何调和在一起呢?他们见到的不是上帝吗?

旧约圣经在提到“耶和华的使者”的时候,当使者以复数形式出现的时候,指得是上帝差遣的天使,但“使者”也很多次以单数形式出现,而且是以上帝的权柄来说话,有时这个单数的使者甚至还直接被称为耶和华。“唯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唐牧师认为旧约中以人形显现的上帝,就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圣子。第十八节后半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确认圣子永恒的神性。

让我们把目光调回创世纪第18章,三个使者中的两个被差遣去所多玛搭救罗得一家,这两位是天使,而亚伯拉罕以祷告的态度与剩下的一位对话,为所多玛即将面对的审判求情,这里这第三位使者竟被称为耶和华,再结合约翰福音8章56-58节,“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我们有理由相信亚伯拉罕所见的这一位主,就是道成肉身之前的耶稣基督,基督的先在性在这里是基督神性的重要体现。圣父有神性、圣子有神性,神却是一位,这就要提到基督信仰的神论与其他宗教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三位一体。

旧约中隐藏着三位一体的信息。在创世纪第19章24节上帝审判所多玛、蛾摩拉的记述中还有这样的描写:“Then the LORD rained down burning sulfur on Sodom and Gomorrah-from the LORD out of the heavens.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 这里似乎记载两个耶和华,但我们十分肯定的是旧约中的上帝一定是独一的。若没有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若没有新约,我们就无法体会到在旧约的创世纪当中就如此清楚的隐藏了三位一体的启示。

旧约中还有一处经文也隐藏着上帝的位格不是一个,在诗篇110篇:“The LORD says to my Lord:...,耶和华对我主说。”。在旧约中,主就是耶和华的意思,上帝的律法中说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所以犹太民族很多时候都有“主”这个称呼来代替上帝的名字。而这里“主”对“我主”说话,是旧约隐藏圣父与圣子对话非常清晰的一例。比较接近的还有诗篇第一篇,让我们看到父膏立子,做锡安的君王,基督就是弥赛亚,是上帝产业真正的所有者。

旧约中所隐藏的三位一体,在新约以上帝的启示清晰的表明出来。18节就是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道成肉身的圣子显明不能见的圣父,而耶稣自己更是吩咐门徒:“Therefore go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 baptizing them in the name of Father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28:19)这里面的“名”在原文中是单数的,但父、子、圣灵却皆为有冠词(The)的位格。不同位格,确实同一个名。

这一节圣经另外一出重要的启示就是“独生子”这个词,英文为The only begotten son,使徒中拿但业、彼得、保罗都曾经认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但只有约翰领受到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

“子”的名分,就揭示上圣子和圣父是同一个生命本质,受生而不受造,这是初期教会抵抗诺斯底异端强有力的根据,“生”就把圣子和其他受造物分别,不可混为一谈,这也正是亚流派、耶和华见证人、李常受等信仰的错误之处,把耶稣基督等同与受造的。而“独”字就把基督的不可取代、不可重复、不可比较的完全独特地位所启示出来。

约翰福音1:18(1) (8/2/09)

"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约翰福音1:18)

上周我们谈到恩典都是从耶稣基督来的,而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历程,也是经历生命不断丰盛的过程。我们在基督里蒙恩,也在基督里得到真正的知识。使徒约翰让我们看到旧约的律法在于定罪,人在律法中走向灭亡,”“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 9:27)而新约所带来的是赦罪的恩典,把人领向永生。

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第一段是整本圣经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其中第 1,2,3,4,9,12,14,18都是关于耶稣基督本身非常特殊的、独立的宣告,是其他福音书所没有的。其中18节的宣告更是特殊中的特殊,“信”的困难和“信”的可能被使徒约翰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表现了出来。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这样的宣告非同小可,如果抛离上下文,这不恰恰是众多无神论者所秉持的吗?上帝既然无法被看见,叫人如何能信?无神论者往往本于此就得出结论不必信上帝。任凭基督徒述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见证如何真切感人,信心就无从谈起。

但这样一句话竟然被记载在圣经——神的启示当中,即上帝自己的宣告,这难道不是讲出了众多无神论者心中的话吗?但约翰没有停在这个经验性的结论上,他是真正和耶稣基督一起生活过的使徒,见过他的荣光,领受了他的恩典,为他作见证,“只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我们必须要再次回顾一下前面讲解过的约翰福音,第一节宣告基督就是道,第四节宣告基督就是生命,第九节把生命与光相连,第十四节宣称道成了肉身,而第十八节就表明基督乃是上帝亲自的显现,自上而下,把基督的特质概括性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约翰藉着生命的道就表现了道的生命。

这一句中的“父 ”,唐牧师认为不是生物性的父,而是位分性的父,表示一切的源头和真正的创造者,这样的用法在预言弥赛亚的《以赛亚书》9章6节中同样出现过,“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这样我们就理解这个弥赛亚为什么即在人世间被“生”,却又是“永在的父”。

信上帝对于很多人来讲很难,著名的护教学家Vatil甚至曾经说过“信”与“不信”是不能沟通的,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仍可以在普遍启示中建立交流的平台。比如同样面对上帝不能被看见的事实,无神论者即宣布“上帝不存在”,而基督徒领受从基督来的恩典,通过信心超越了“看见”的境界,进而产生了信仰的果效。

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就是上帝的存在不因我们是否有信心而改变,上帝的存在是主体性的客观现实,我们的信心的选择不是上帝存在的原因,而恰恰是上帝存在的结果。事实上我们根本找不到真正的无神论者,因为“上帝”如根本不存在,你在反对什么呢?我们的反对是要有对象的。从基督信仰的角度,人们不能接受上帝,是因为他们自己面对所能接受到的信息,宁愿选择不信。中国古话讲“信则有,不信则无。”是我们中国面对宗教问题常常在嘴边的,但这实在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句话,“有”和“无”这个永存的观念竟然被偶存的观念所定夺。我们能知道就是有这种观念的文化,根本不知道何为“有”,何为“无”。事实上,无神论者(A-theist)不过是"A”型的有神论者罢了。

无神论的起源在圣经创世纪第三章便有记载,魔鬼的诱惑让人把上帝的权威相对化,“如果上帝不存在,那我们就不必面对审判。”但事实上很多一生坚定的无神论者,到临死的时候仍然无法摆脱心灵上的阴影。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曾经两次对美国记者斯诺表示他要去“见上帝”了,这话出自行将就木的共产党的领袖的口,就不能简单的以幽默来诠释了。

唯物主义的基础就是物质以外没有存在,但很可惜这样一种信念还是要用唯心的方式来表达。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吗?当解释物质的观念本身并不是物质的时候,唯物主义这种理念根本就没有资格讨论“存在的”的问题。基于这种唯物的观念便是“未见如何能信?”,但我们一般没有仔细思考,这种观念本身是自相矛盾的。“见”与“信”这两个观念本身并没有因果联系,事实上对于很多事物,我们除了“信”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走。信仰唯物主义的政党强调奋斗力,强调党的精神,强调精神不死,无一不是非物质的观念。

我们不能把信仰约束在“能见界”当中,如果“可见的东西才可信”,盼望便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物质。物质以外没有存在,是非常明显地把人的感知能力绝对化。举个简单的例子,正是因为空气不能被看见,我们的眼睛才能够看见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大千世界,上帝的创造多么奇妙,我们太习惯于把一切都当成自然而然的,缺少感恩的心。

另外,很多人会问我们看不见上帝合理吗?然而事实上是我们的理不合理。上帝的造物主,他创造了物质,那他就不在物质当中,更不是物质的一部分,上帝既然不是物质,我们就自然无法看见他,就好比我们制造出一把桌子,那这个被造的桌子就自然不是人。从本质上讲,被造物一定没有造者的生命本质,永恒中的上帝不能被看见,这恰恰是合理。圣经的启示让我们知道,人与上帝建立关系,不是通过“看见”,乃是通过“信”,藉着信超越理性、生理的限制。

唐牧师下周将更进一步讲解第十八节。

约翰福音1:14-17(2) (1/2/09)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福音 1:14-17)

上次查经唐牧师已经强调约翰福音中“道成肉身”的宣告,超越了所有其他宗教哲学“肉身寻道”的限制,启示人类除了理性与心灵感悟之外新的方法论,来自于上帝的启示。这种神本的思想告诉我们不是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性、感悟、体验去寻找那个冥冥中的真理,而是这个真理的本体主动来寻找人。

所有宗教理念都是寄望于真理来解脱罪的捆绑,而这种宗教动机被祁克果称为最高层次的追求,祁克果认为人类活动最基础的动机是审美,目的在于寻找个体的快乐,感性的享受;高一级的活动的动机是伦理,目的在于寻求人生的责任,以获取内心最深处的满足;而最高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宗教,目的在于寻找真理,超越了人与人的范畴,而寻求人生与永恒的连接。

我们看到,人们在暂时的时空中所建立的一切意义都无法保存,而宗教恰恰是为了找到意义与永恒的链接。我们看到人类靠自己所创立的宗教思想,在相对的时空中寻找永恒,在受造中搭建创造界的体系,所能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人本的成就。我们在宗教思想中看到了最高尚的动机,很是谦卑,却得到了最自义的结果,自高自满。人本的思想,以为自己没懂得真理的全部,乃是诚实;凡是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的,虚伪便随之而来。唐牧师要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们喜欢宗教,有些却藐视宗教,人本的宗教思想本身就有很强的两面性。

但“道成肉身”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道主动寻找人,拯救人。这道不是来源于人类自己的思考、理性、觉悟或者经验,而是上帝的启示。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就是暂时和永恒的交界点;道成肉身的时刻就是历史的中心;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就成了上帝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这样一个职分,除耶稣基督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约 14:7),耶稣基督就是上帝。

在第15节中,“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
。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施洗约翰首先从耶稣的“先存性”和“永存性”上为基督的神性作见证,唐牧师强调圣经中凡是为基督神性作见证的地方往往都伴随着情绪激动的“喊着说”,基督的神性是如此重要,只有明白了基督的神性,你才能真正理解道成肉身这个奥秘,而基督的神性,也正是约翰福音的主题之一。

唐牧师在这里强调了“见证”在圣经中的含义,现对于我们今天对于“疾病得医”、“生意兴隆”等做见证的行动,圣经里所说的见证是名词,是见证真理存在的身份,比如施洗约翰。

拉斐尔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了对基督先存性的理解,他在把教皇本人绘在《西斯廷圣母》中,历史上完全不同时代的人物在同一幅绘画中表达了永恒的主题。

但唐牧师说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能体会施洗约翰的见证的画家,《耶稣受难》中他不仅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所受的痛苦、鞭伤完整的呈现出来。他特别吧施洗约翰放在画面的右半边,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指着十字架上的耶稣,表情肃穆,而他脚下,是一个流血负十架的羔羊。“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 1:29),施洗约翰所见证的耶稣,就正是逾越节上真正的羔羊,这使命是施洗约翰的使命,这见证是施洗约翰的预言,而主耶稣就成就了这预言。

耶稣是谁?耶稣真正是谁?如果你眼中的耶稣只是一个人,如果你只是同情这个人悲惨的遭遇,那你只是看到了一个暂时中间的失败者,而没有看见永恒之中的救主。只有看到耶稣的神性,我们才能真正敬畏主,过敬虔的生活。

在肉身来说,耶稣是施洗约翰以后来的,但在永恒中,耶稣确是先于施洗约翰而永存的上帝,无限永恒的创造主进入历史,为人的罪受苦受难,就显明了上帝的爱,显明了无限的恩典。

"恩上加恩。”,从天上来的恩典源源不断,让蒙恩的人不仅领受从主而来的救赎,更经历着生命不断被丰富的进程。"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 10:10)。圣经中一共有四处宣告了这种思想,分别是罗马书中的“本于信以至于信”(也可以翻译为“信上加信”),诗篇84篇的“力上加力”,约翰福音第一章的“恩上加恩”,还有哥林多后书第三章的“荣上加荣”。主所应许丰富生命,不是世俗所理解的财富,权力,健康,而是饱含生命内涵的丰富。

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信上加信,可以把从主而来的生命源源不断的分享给生命贫穷的人。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力上加力,侍奉主的力量一天强于一天,不知疲倦。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恩上加恩,有如活水源泉不断供应饥渴慕义的人。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荣上加荣,不断彰显出从天上而来的荣耀。

道成了肉身,就结束了以摩西为代表的律法时代;道成了肉身,开启了新约的恩典时代。“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马太福音 11:13),这预言指得就是关于救赎主弥赛亚的预言,到约翰就结束了,因为弥赛亚已经来到,就是基督。从摩西而来的律法,有着定罪的功用
,让我们看到罪的诅咒,而从基督而来的恩典和真理,带来的是赦罪和上帝的祝福。旧约诠释了上帝的公义和良善,反射出人凭自己无法摆脱罪的捆绑,而新约就彰显上帝的恩典,藉着耶稣基督,救赎的时代就来到了。

约翰福音1:14-17(1) (18/1/09)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福音 1:14-17)

今天聚会的最开始,唐牧师再次勉励大家要多读圣经,在反复多次阅读圣经之后可以摸到一个系统,看到每节经文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以看到圣经不是仅仅记载着无机的文字,而是饱含着有机的信息。

前面的查经我们了解到,以利亚的心智和能力在施洗约翰身上显明出来,施洗约翰带领以色列人的复兴,应验了旧约玛拉基书所预言的以利亚要在最后的日子到来以前被上帝差遣的预言。施洗约翰为真光作见证,叫人可以信。而凡信他的人,他就赐他们上帝儿女的名分(参:约 1:6-13)。

我们看到,上帝在以利亚的事奉中,在施洗约翰的事奉中所赐下的应许和预言,在耶稣基督里得到了成全。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受造与创造的关系,而是父子的关系,是有机的生命链接,是上帝救赎计划的最高峰,让我们可以称这位全能的上帝,“阿爸,父!”

新约的恩典成就了旧约的应许?这是如何成就的呢?——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 1:14)

这是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宣告,上帝来到了人间,取了人的样式。这并不是偶然的,在旧约当中关于这与人同在的主的预言很多,比如创世纪中那位要战胜魔鬼的 “女人的后裔”(参:创3:15,这后裔乃是单数名字,单指一个人),这是最初的应许。在以赛亚书7章14节中,上帝藉着先知预言一位救主要被一位童贞女所生,名字叫做以马内利,而以马内利的意思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进而在以赛亚书9章5-6节中又宣告那将要来的弥赛亚“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然而使徒约翰对于弥赛亚的认识超越了旧约的先知,他在福音书最开始介绍上,道的神性、创造性、永存性、生命性、独一性之后宣告道成了肉身,这实在是真理最简洁,最奥秘的核心,也宣示了基督信仰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一个本质区别。基督信仰,乃是一个永恒的上帝主动来到暂时的世界来找人的“双向”过程,不是人类自己“单向”的寻找。

唐牧师在这里强调正统的基督信仰中一定要包涵神本的原则,找到了这个原则,就找到了信仰。

世界上只有两种宗教,人本的宗教和神本的宗教;世界上也只有两种神学,以人的理性、感受、经历为基础的人本神学,和以上帝的启示为中心的神本神学;世界上只有两种教会,人本的教会,在里面你往往听到人的声音,钱的声音,另外一种是神本的教会,在里面建立上帝的宝座,高举上帝的权柄,传讲上帝的真道,遵行圣灵的引导。

上帝的启示让我们看到福音是神本的,救赎是以上帝的拣选为中心,而不是人的意愿和善工,“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 6:44)

道成肉身的启示成就了旧约中的预言,也与整本新约的教导浑然天成,系统统一。

“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 2:5)

“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前3:16)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希伯来书2:14)

这种统一性就是人本的神学思想中所没有,也正是新派神学所不可能找到的。

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上帝所命定的一个重要的时刻,圣经中表示时间的希腊原文有两个词,一个是Chronos,这是个一般性的、日常的、机械的时间概念,而另外一个是Kairos,就表示的不可比拟的、不可重复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时刻。而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升天和基督的再来,都是上帝在起初与末了之间所命定的重要时刻。“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 4:4)

我们看到了上帝的在他所创造的时间中所命定的时刻 (kairos),以创造开始,以审判结束,“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22:13),而贯穿其中的是上帝的拯救计划,围绕着基督的生、死、复活、升天和再临,基督所成就的救恩向我们表明了出来。“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 6:23),上帝的爱也因此就向我们显明了。当我们了解这从始至终上帝所命定的时刻,把我们信仰根基与之同意,我们的信仰就可以做到顶天立地,绝不因这世上的小学而轻易动摇。

因为道成了肉身,我们有了永生的盼望。
因为道成了肉身,我们跟着基督在可以来到上帝的面前。

道成了肉身,成就了暂时与永恒的连接点;是创造界与创造者的连接点;是可以被看见的人和不能被看见上帝的连接点;是相对的时空和绝对的永存的连接点,而这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就是这样一个兼有神、人二性的中保,是见不到的上帝成了可以被看见的人,是创造者本身来到了被造界中间。

道既然成了肉身,和普通人一样,那我们是如何断定只有这一位拿撒勒的耶稣才是那永恒中的道?如何看到他的不同之处,使徒约翰让我们看到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耶稣就是那永恒中的道——恩典、真理、荣光(参 约1:14-15)

首先,福音对耶稣生平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他乃是恩典的源头和恩典的主动发出者,他没讲过一句不造就人的话、没伤害过任何哪怕逼迫他的人、没拒绝拯救哪怕罪恶最大的人、也没接受过哪怕最小的罪恶。只有耶稣基督,才真正配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同情人的痛苦、怜悯人的需要、了解人的软弱,凡事宽容,凡事忍耐,恩典从他口中发出,他的心满有怜悯,满有了解,满有宽容。

唐牧师说,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乎他的知识有多渊博,也不在乎富可敌国,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心有多宽、爱有多纯、包容有多大,在于了解他人的软弱,在于帮助那些处于困难中的人。当我们心中充满恩典,就要流露出来。我们看到别人的软弱时,不要去批判、去论断,而是要看到自己的亏欠,从他人的失败看到自己的责任,从他人的亏欠看到自己的警醒。耶稣基督就是这样行的,然后今天很多的基督徒却不会,我们看到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我们热衷于论断、传扬他人的软弱,我们没有像耶稣基督那样帮助病伤,却一再体贴自己。

第二个方面是圣经让我们看到,真理就在耶稣那里。耶稣基督的教导,不是从这个世界来的教导,不是理性、经历、感受的产品,而正是像那有权柄的,因他就是那创造万有的道。

心中有道,讲话才会有理;心中有道,才明白义;心中有道,才可以有德行;心有有道,才可以走正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道义、道行、道心无一不是以道为根基。耶稣基督的教导,皆为真实,毫无欺骗,毫无诡诈,他总是“实实在在的说”,强调“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 9:37)

耶稣基督的教导和行为,不同于这世界的文化和其他宗教的领袖。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但几千年来我们却深谙礼多必诈。有教导信徒可以娶四个老婆的,自己却娶了二十二个;有教导不可杀人的、自己却杀过人。而耶稣基督满有恩典和真理,也真正做到了行为和自己的教导的统一,这也是今天的教会应该反思的,讲台上的信息可能是对的,但行出来了多少?愿主怜悯我们。

第三方面让我们看出耶稣就是那道成肉身的上帝的是他的荣光。唐牧师说上帝的荣光在圣经启示中可以有七个方面,今天唐牧师就只讲述了一个方面体现了上帝的荣光,就是善行。“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 5:16),基督徒做善事有时会顾虑不要让人看见,要行在暗中,但唐牧师讲行的方式背后更重要的是行为的动机,无论你做善事是否有被人看见,只有以荣耀上帝为动机的善行才蒙上帝的悦纳。耶稣基督的一生无不时刻将荣耀归给天上的父,而今天的基督徒再传讲福音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效法基督,行善以荣耀天上的父。

恩典、真理、荣光让我们在历史中就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这也是基督徒效法基督的三大领域。

约翰福音1:9-13(1) (11/1/0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 (约翰福音 1:9-13)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正统的基督信仰在于坚持上帝主动的启示,只有独一、永恒、不变的上帝才是启示的源头。一切被造之物都不可与之等量齐观。我们多次强调,人类单单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找到真理,只能调入二元论的纠结。在过去几百年间,我们见证了理性主义的兴起,也看到了后现代主义如何走向了反理性的另外一个极端。新世纪运动强调心灵为重,自然主义近年来的再次抬头,这些脱离的上帝启示的思潮就预备了诺斯底主义卷土重来的道路。

在使徒约翰的时代,约翰以其属灵的敏感看清了撒旦藉诺斯底主义腐蚀教会信心的伎俩,指出了那光才是真正的永恒。耶稣基督受难的那一刻,无论是军事力量,普通百姓,官吏还是学者都站在了黑暗,他们不认识光,不接待他,反倒把他钉在十字架上。而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就宣告真光战胜黑暗的死权!

耶稣基督来到世上,让我们内心中一切的黑暗,羁绊都暴露在他荣耀的圣光之下。耶稣基督从永恒中进入了暂时的历史。

第十节、第十一节介绍世界不认识这光,不接待他,而第十二节却转到这光要赐接待他的人“上帝儿女”的名分,进而十三节说明这“上帝的儿女”乃是从上帝生的。这种行文方式貌似毫无关联,但在上帝的启示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一致性——永存的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的光来到世界,就让我们看来了解决人生黑暗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以上帝启示为中心的有机系统。

唐牧师没有继续展开,而是把听众的注意力带回到6-8节,光的见证人——施洗约翰,让我们看到约翰见证的真光,这又权柄赐人“上帝儿女”名分的道,就是旧约预言的救主弥赛亚。

我们知道,旧约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很多,以至于耶稣时代在犹太人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判定弥赛亚到来的“弥赛亚学”,但唐牧师指出当时很多人却忽略了圣经中关于施洗约翰的预言。

根据《约翰福音》记载,当时的法利赛人问施洗约翰到底是谁,施洗约翰否认他是弥赛亚本人,也否认他是先知以利亚,而是清楚的指明,他就是那位“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耶和华的路。”(参:以赛亚书40:3) ,这恰恰是先知以赛亚800年前所预言的那位天国的先锋。而他以后来的那位就是天国的君王。至于为什么弥赛亚降世之前一定要先差施洗约翰来作见证,唐牧师强调这恰恰是上帝自己工作的方式,而且在主前400年以前上帝的玛拉基书中便已经有了预言。

“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玛拉基书 4:5-6

这是旧约的最后两句。我们从整本圣经看到,旧约以“诅咒”结束,而新约则以“恩典”结束;旧约显明上帝不可侵犯的公义,世人都犯了罪,新约就彰显了上帝威严的恩典,他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赦免人的罪;旧约专注于“应许”,父亲对儿女的呼喊,而新约就成就了这应许,让儿女的心可以转向父亲。

而这末了要来的以利亚,如果就是施洗约翰,那么是投胎吗?施洗约翰不是否认他就是以利亚吗?耶稣基督说:“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马太福音11:14),唐牧师这里强调我们不能以属世的理性去强解经文,而要看到这预言背后的属灵含义。以利亚与施洗约翰的共同之处——他们都带来了全国的属灵复兴——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

以利亚是旧约中最著名的群众领袖,他一生的侍奉,引领以色列人民重新做上帝的儿女;而施洗约翰自母腹就被圣灵充满,30岁向以色列人传讲悔改的道,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成就了全国的复兴。以利亚所成就的复兴,是新约复兴的预表,而施洗约翰就是新约复兴的成全,他出来传道六个月之后,耶稣基督,这位全本圣经启示的中心,开始了他的工作,成就了上帝救恩启示的最高峰。

旧约中犹太民族与上帝父子关系,是暂时的,肉身的,更是新约中所赐下的儿女名分的预表,“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创世纪 32:28),而以色列的希伯来文原意,正是“上帝的皇太子。”而这个名分,却是在新约中,在基督得到了成就。

为什么人们可以得到这永恒中上帝儿女的名分?因为接待这生命的光,就是信靠耶稣。为什么我们可以信耶稣,从历史的角度,因为有被上帝所使用的、像以利亚、约翰一样为上帝作见证的圣徒。

以利亚的侍奉是怎样的侍奉?作为正统信仰的坚守者,他曾经悲观的慨叹“只剩下我一个人
。”(列王记 19:14),一方面唐牧师指出这里可以看出正统思想家心中孤单的感受,但唐牧师也提醒传道人一定要警醒,不要妄自尊大,因为这工作是上帝的工作,“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未曾与巴力亲嘴的。”(列王记上19:18)

以利亚的侍奉常有孤单,无依靠,没有保证,但他有上帝一直的保守,绝不妥协,绝不向错误的信仰低头,而是专心侍奉耶和华。有时妥协会让你的生活舒服很多,就像是像亚哈王手下那些巴力的先知,但圣经中记载的先知,没有一个对财富,权力,知识,潮流摇尾乞怜。

以利亚直面巴力的先知,这世界的军事力量,政治势力,财富,民心都在四百五十名巴力先知一边,但以利亚仍然肩负使命挑战异端,因他信靠的乃是耶和华。

“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耶和华阿,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仆人,又是奉你的命行这一切事。耶和华阿,求你应允我,应允我。使这民知道你耶和华是神,又知道是你叫这民的心回转。”(列王记 18:36)

这是以利亚在祭坛上的祷告,富勒神学院的一位旧约学者曾经把以利亚直面巴力先知的时刻成为“上帝国度最重要的时刻”,因为上帝已经定意不把他的荣耀归给假神。

以利亚的胜利带来了全国的复兴,赢回了以色列人的心,使以色列人又成了上帝的儿女,他们俯伏在地,称颂“耶和华是上帝!耶和华是上帝!”(列王记 18:39)

唐牧师藉以利亚的祷告再次提醒祷告,不是去用言语感动上帝,而是上帝的灵感动我们去祷告,我们要求的是上帝的灵感动我们,改变我们的生命。恳切的祷告不是癫狂,不是在乎形式,唐牧师说圣经中最恳切的祷告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

而施洗约翰所带来的复兴,就是以利亚所带来的复兴,传道人的心态,就是叫人可以认识神,叫上帝印证他们正是上帝的仆人。而真正的信仰自由,就是人们可以脱离假神、脱离迷信、归向上帝、归向真理!

以利亚、施洗约翰的事工,最终由圣子耶稣所成就,人们终于可以藉着这位救主来到上帝面前,做上帝的儿女,这儿女的名分不是从世界而来,乃是从上帝所生的,是从水与圣灵所生的(参约翰福音 3:5),而施洗约翰悔改的水洗,就正是预表圣灵的浇灌。

信他的人因圣灵而重生,生命在他里头,我们就靠他做了光明的子女。

约翰福音1:6-8(1) (4/1/09)

“有一个人,是从上帝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6-9)

前面我们讨论了约翰福音1:4-5对光与黑暗的论述斩钉截铁地把基督信仰的宇宙论牢牢的建立在一元论的基础之上。二元论是人类堕落以后,以自己为中心,从理性与生活体验中,良心与邪恶纠结中所能得到的结论,但只有基督信仰所启示的以“道”、“光”为中心的一元论,让信仰和方法论达到统一,让自然界的规律和超自然的启示达到了统一。对于个人而言,基督信仰让我们的物质人生和灵性人生达到了合一。

约翰福音1:4-5启示了道与生命,道与光之间的关系,也阐明了光明与黑暗并不是等级一致的实体,而是“黑暗不能胜过光”、“黑暗不能明白光”、“黑暗不能接受光。”

六到八节的主题是“光的见证人”——施洗约翰。

首先见证者的主动性,并不代表被见证的主体——“光”是被动的。第六节中“是从上帝那里差来的”,貌似平常,但唐牧师却指出这是全本圣经所有除了施洗约翰以外的先知、使徒都无法承受得起的。无论是亚伯拉罕、摩西、以利亚、但以理,还是彼得、保罗、使徒约翰,这些人的侍奉都是从生命进程中承受自上帝而来的呼召才开始的,他们都不配称为从上帝那里差来的。

而圣经记载中的施洗约翰,却是从母腹中就被圣灵充满了,(参:路加福音1:15)这是全本旧约中所没有的,是全本新约中除了施洗约翰和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所没有的,那为什么只有施洗约翰成为了连接旧约与新约之间最后的先知?只有施洗约翰可以配称为“从上帝那里差来的?”?因为他一生就为了完成一个使命——为光作见证,这光便是耶稣基督。

耶稣在论到施洗约翰时,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路加福音 7:28),这是惊人的宣示,就表明施洗约翰是整个旧约时代中最大的先知。但同时主又说:“然而上帝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牧师讲解这就启示了要从两个范围来理解人的“生”。

首先,从妇人所生的,是按照属世的原则,男女结合所产生的果效。这是第一次的“生”,也是生物性的“生”。然而天国的人是按照属灵的原则,被圣灵重生的果效。这是第二次的“生”,是受圣灵的重“生”。

妇人所生的,只有施洗约翰在母腹中即被圣灵充满,在母腹就已经被上帝使用见证那将要来的救主,所以当怀有身孕的玛利亚来拜访伊莉莎白的时候,施洗约翰尚未出生,却已然欢喜跳动(参:路加福音1:44)。施洗约翰一生从生到死,都完全为上帝摆上。他按照利未人的规矩30岁在沙漠旷野教导“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就验证了旧约先知所预言的那位在弥赛亚降世之前预备道路的使者。

他被称为是最大的先知,不是因为他行了多大的神迹,事实上施洗约翰从未实行任何神迹,但他却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了他祭司使命的核心,为光作见证。他仅比耶稣早出生六个月,也仅比耶稣早出来传道六个月,而后不久就被希律王处死,事实上留给他作见证侍奉的时间非常的短。他先是劝以色列人悔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全国的复兴,在见到耶稣基督之后,他又非常懂得抓住历史性的时间!“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约1:32),“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上帝的儿子”(约1:34)。这样当时施洗约翰的追随者,因着约翰的见证,就可以信耶稣乃是那位弥赛亚了,“教众人因他可以信。”

施洗约翰的伟大之处,在于基督是怎样见证父,施洗约翰在他的侍奉中就怎样见证基督;基督怎样把人带到上帝面前,施洗约翰在他的侍奉中就怎样把人带到基督面前。耶稣基督是世界的光,而施洗约翰就是见证这光的,这是他自母腹以来的呼召,他也完成了他的使命。

唯有使徒约翰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这施洗约翰乃是“从上帝那里差来的。”,同时使徒约翰也十分清楚的表明,福音的中心乃是光本身,就是耶稣基督,不是施洗约翰,“他不是那光,他来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耶稣和施洗约翰的出生都是神迹,但却不能等量齐观的。施洗约翰的父母蒙召得子在旧约中有了亚伯拉罕和撒拉生以撒的先例;而童贞女玛利亚从圣灵感孕生下耶稣基督却是没有先例的。施洗约翰在母腹中被圣灵充满,但道的本体的耶稣基督确实有上帝所赐的无限量的圣灵(约 3:34),因为他就是上帝的第二位格——圣子。

最后唐牧师强调,施洗约翰是今天所有传道人的榜样,他从未实行任何神迹、也从未医治过一个人,没赶过一个鬼,也没有讲一句方言,却可以带人归主。今天很多的基督徒,甚至很多教会的领袖,都认为没有神迹就不可能让人归向主,施洗约翰的侍奉是一个坚实的反例。唐牧师又用财主与亚伯拉罕的对话(参:路加福音16:19-31),强调信心不是看神迹来的,把人带到主面前的是主的道,“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罗马书10:17)。他告诫大家传福音不能只追求神迹,而是要持守,传扬上帝的真道,为世界的光、生命的光做见证。

约翰这个名字的希伯来原意,就是“上帝的恩典。”

约翰福音1:4-5(2) (7/12/08)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 1:4-5)

首先很重要的就是约翰福音第五节的译法除了“黑暗却不接受光”(和合本)以外,还可以被翻为“黑暗却不能支配光”或者“黑暗却不能胜过光”(新译本),唐牧师本人更认同后面一种翻译方式,因为对我们当下的人,“黑暗却不能胜过光”更好的体现了约翰坚定的反二元论立场,这点非常关键。(我做了一点儿小调查,“接受”或者“胜过”这个词在希腊原文是katalambanō,它将几种还含义结合在一起,包括Comprehend(理解),come upon(袭击),overtake(胜过),take eagerly (迫切地夺取)等等,总之在否定关系下,它表明“光”与“黑暗”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而是有质的区别。中文和合本的翻译下我们今天的汉语使用者容易忽略这一点。)

“生命在他里头”,这个他就是前文提到的“道”,生命是在道之中。我们世上的人寻求道,却只能想象道在我们的生命中。而上帝藉着约翰告诉我们,道乃是生命的源头。

当我们只通过观察自然界,思考人类社会和自己内心的时候,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理性与伦理的相对关系当中,但你看耶稣基督在世上传道,他讨论的核心不是利害,不是智愚,不是是非,不是利弊,而是生死。这就是透过现象直接启示我们那个绝对的本体。

没有从上帝而来的启示,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性、观察和经历,一定会陷于二元论世界观的挣扎。但约翰所领受的,不是从自己的理性、经历而来的,而是上帝直接的启示。我们看到中国的阴阳之道是二元的,印度教的世界观也是二元的,中东的摩尼教,也就是后来影响希腊诺斯底派的思想,也是二元的。二元论是人类理性堕落之后,与上帝分离之后的结果。我们活在暂时的时空之中,我们在人生的折磨中,内心的挣扎中看到了善恶对抗的表象,从这种体会而来的文化不能脱离那个堕落理性的束缚,这也就决定了人类凭借自己找不到真理。

我们上次说过,基督信仰诞生之初面临四大威胁,其中有来自知识分子的嘲笑和虚假福音混淆视听的混乱。诺斯底派异端可以说是这二者的一个结合体。诺斯底派又称为知识派、惟知派或者灵知派。这个思想是基于二元论的世界观的,也就是被造、堕落理性必然的归宿。他把人分为灵、魂、体而且把‘灵’这个层次神秘化,它也宣称救赎,但否认耶稣基督的救赎,而是宣称救赎本于某种灵性上的神秘体验。但约翰福音把光与道结连在一起,并且揭示出光暗的本质性差异,这就把基督教的信仰牢牢的打在了一元论的基础上了。

诺斯底派异端一度严重威胁着正统的信仰,特别是在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停止迫害基督徒开始,教会表面的得胜却使很多满是异端思想的人混入教会,从使徒来的信仰受到多种异端思想自教会内部的威胁,神在这个时期兴起了奥古斯丁为主作见证,继续了正统信仰的源流,而他本人归信的经历,也正是从二元论世界归回一元论真理的美好见证。

奥古斯丁生于今天北非迦太基地区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整天酗酒打人,但母亲孟尼加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唐牧师在这里再次提醒没结婚的姐妹一定要想清楚再嫁人:))。奥古斯丁本人就继承了父母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方面他是旷世奇才,精通拉丁文法和古希腊哲学,但另一方面在私生活却是异常的糜烂和腐败,过着一种双重人格的生活,没有内心的平安。

二十岁的时候他接触了来自波斯的摩尼教,这种思想宣传宇宙就是善恶之神永不止息的争斗,这种争斗不仅仅是在物质世界,也在我们的内心,这种二元论的思想深深的吸引了奥古斯丁,因为和他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他特别认同这种思想。在20-30 岁的时候,奥古斯丁成了一位摩尼教徒,但他的生活依旧放荡。

奥古斯丁的母亲面对此总是以泪洗面,并不住为自己的儿子祷告长达31年。相传一次礼拜之后,当地的主教发现了教堂一角正在啜泣祷告的这位母亲。主教对她说:“平平安安回家去吧,一个为自己的儿子流了这么多眼泪的母亲,上帝是不会让她的儿子就这样逝去的。”

奥古斯丁的转变来源于一个夜晚他独自一人仰望星空,有了一个突然的觉悟,如果这宇宙不过是光暗互斗,那为什么漫天的星斗看起来是如此的有秩序,如此的安逸?他对二元论开始产生了怀疑。某一天,奥古斯丁在主教的花园中散步,圣灵催逼他回头。他的心灵呼喊著:“要等到何时呢?何不就在此刻,结束我污秽的过去?” 这时他恰巧听到邻家儿童的读书声:“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新约,读到罗马书中的话——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罗马书13:11-14)

每一个字都直击奥古斯丁的灵魂,每一个字都敲打着他人生的虚妄,每一个字都启示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光明。在那个夜晚,上帝把悔改的心赐给了奥古斯丁,那一晚被后来的一位哲人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晚。”如果你对奥古斯丁的故事感兴趣,可以去参阅他的《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思想对整个欧洲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更继承了使徒的信仰,为正统基督教打下重要的根基。唐牧师称奥古斯丁是第一个真正理解罗马书3:23的神学家。“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罪不是独立的,积极的存在,而是缺少荣耀的状态;“光照进黑暗里,黑暗却不能胜过光。”这是基督信仰一元论真理庄严的宣告。

约翰福音1:4-5(1) (30/11/08)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 1:4-5)

约翰福音第一章的头三句话, 就已经奠定了基督信仰在创造论上超越从人而来的哲学、宗教。在希腊人把“道”当作学问来学的时候, 神藉着约翰,讲出来人凭着自己说不出来也想不出来的话,向我们揭示了这位至高的神的独一,乃是“合一的独一”,一并这道与整个被造世界的关系。而第四节“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则让我们看到这道与生命的关系。

基督教信仰不是一个肤浅的信仰,不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更包含关于人类生命本质的奥秘。一个有基督信仰的人,要有蒙得救赎的平安,有从与神和好而迸发出的力量,有遵行天父旨意而来的自信,有分享福音时的喜乐,更要通过过圣洁的生活来彰显神的荣耀。我们不要做肤浅的基督徒,要学保罗,深知我信的是谁。(参:提摩太后书1:12)主耶稣的应许我们不仅要得生命,而是要得到更丰盛的生命。(参:约翰福音10:10)

1-3节介绍了道的所在,道与被造物的关系,第四节则告诉我们这道还是创造所有生命的那个生命。充实我们生命的真理让我们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意义,而这生命的道就是生命之源。(我不由得想起雨果说过的一句话,我对耶稣基督的真实存在比我自己的真实存在更确定。)

贯穿约翰福音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词,道,生命,光,爱,这些词都指向上帝,但次序中却显明着极大的智慧。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道就是上帝”,但在后面却让我们看到“上帝是生命”“上帝是光”“上帝是爱”这个次序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人与两只脚的比喻,说人是有两只脚的,没有问题,但说“两只脚的就是人”就会闹大笑话了。

我们在序论中讲过基督信仰诞生之处面临着四大仇敌。就是罗马帝国的逼迫、知识分子对信仰的轻看、假福音的泛滥和假冒伪善的假基督徒危害教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挑战来自于坚持二元论宇宙观的诺斯底主义。这诺斯底主义者不承认有独一的神而是提出有一位至善的神,也有一位至恶的神这两个神力量相当,争斗不息。约翰福音中相当部分的论述是约翰面对一世纪末诺斯底主义兴起的时候为主所做的见证,古代的诺斯底主义在二世纪末的时候一度消亡,但近年来又重新出现。前段时间流行的《达芬奇密码》和所谓《圣杯传奇》就是本着诺斯底主义的思想,用学术性的语言进行包装的产品。

我们看到这个二元论宇宙观的诺斯底主义,是一切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源头,因为他杜绝了绝对的可能,也根本不可能承认服从绝对的权威。让我们把实现拉回创世纪,这和魔鬼的伎俩何其相似,当上帝教导亚当夏娃不可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的时候,魔鬼的声音却是“你们不一定死”,把“绝对”相对化,一直都是魔鬼的谎言。(参:创3:4)但事实是,真正准确的权威才是真正的答案。绝对正确的权威的“独裁”将是最大的行政力量。所以基督教信仰不是把民主绝对化,而是高举神的权柄,在神权柄之上的民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民主。这个“绝对正确的权威”正是一切人类独裁者不可成就的梦想。

诺斯底主义的源头是源自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宣称光暗互斗,永无止息。但从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约翰坚定的反对二元论的思想,光明与黑暗不可同日而语。光是一种积极的存在,而黑暗是一种消极的存在,黑暗本身不是一种存在,更准确的说是“无光的状态” 。

早起基督教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每个人的心中由于罪都是一片黑暗,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参:罗马书 3:23)。唐牧师用一张纸做了一个比喻,他说一张完整的纸是完美的,把这张纸撕去一块的时候我们就说这张纸变得不完美了,但这张纸缺了一角,但这个缺了的一角的“不完美”本身并不存在。类似的,罪或者“黑暗”本身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如那张纸一样由于亏缺而导致的不完美。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我们看到这真正的生命就是驱散人心中黑暗(或者‘亏缺’)的光,这不是指的自然光,而是超自然的,灵性上的启示之光。当这真光来到人间的时候(参:约翰福音1:1,4,9,14)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有了真正的盼望。

下周唐牧师准备继续深入解析“光与生命”和历史上人类寻找光的故事。唐牧师用以下两节经文结束了这周的查经。

因此 ,公平离我们远,公义追不上我们 。我们指望光亮,却是黑暗,指望光明,却行幽暗。(以赛亚书 59:9)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

约翰福音1:1-3(5) (23/11/08)

唐牧师这周还是对一章1-3节做了一个总结,只对第四节做了简单的序言。

人类藉着上帝的普遍恩典(普遍启示)创造过不同的文化,但文化本身不能等同于普遍恩典,而是人类对于普遍恩典的回应。比如老子所认识的“道”是非常伟大的思想,但老子的道不等同于上帝的“道”,老子的道并不是一个有位格的道。位格是什么呢?可能一些朋友会有疑问,位格,英文叫做person,可以理解为一种非物质的智慧的彰显,比如意志,情感,理性。

所以当我们把人的文化和从上帝而来的福音混为一谈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上帝的旨意的。这个原则在约翰福音第三章中被清楚的其实出来。“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约翰福音3:12)。这就让我们看到,用知识代替信仰的基督教,是没有前途的基督教,就如新派神学一样。唐牧师说他的一个很大的负担,就是好好预备一批人把从使徒而来的教训传下去。

约翰福音是从天上来的启示,启示高过哲学、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学普遍启示的外在回应,而人的宗教是对普遍启示的内在回应。文化、哲学关注是伦理和人类的价值系统,而宗教发展的是敬拜和思想与人类在永恒中命运的关系。两者的交集就是“道德”,而老子就已经看到了“道”乃是“德”的基础。而约翰福音1-3节就已经超越了所有文化对于“道”的阐述。

1-3 节中也包含了基督教信仰中三一神论的重要信息,道与上帝同在,又是上帝,不是有两个上帝,乃是三位一体奥秘启示的一部分,基督是上帝的第二位格。三位一体的信息是隐藏在旧约当中,在新约中这个信息被清楚的启示出来。在创世纪中上帝自称“我们”(创1:26),亚伯拉罕,摩西所见的上帝,唐牧师认为都是第二位格的上帝,在大卫的诗篇中语言弥赛亚时写道“主对我主说”(诗篇110:1);在新约中耶稣基督自己对此做了非常透彻的阐述(马太福音 22:41-46)。1-3节是约翰福音神论的一个序论,在后面的章节上帝藉着约翰把丰富的关于三位一体的信息启示给我们。

旧约对世界文明的五大影响之一就是他的创造论,旧约让我们看到上帝的创造是从“无”创造“有”的上帝,这种观念在其他古文明中是找不到的。苏格拉底因为发现了一神信仰被当作无神论者审判,他看到希腊神话中那些道德问题多多的神祗不可能是上帝,这就合了罗马书1:19-20节的教导,“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另外他也可能受到过散居在希腊的犹太人的影响。但他没有发展创造论,而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发展双层的创造论,简单讲就是最高的神造了一个次一点的神,就是Demiurge,这个次一点的神用一堆物质创造了这个世界,双层创造论的前提是最高的神是完美的,所以不完美的世界不可能由一个完美的神创造。

双层创造论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没有解释物质的来源,二是没有解释完美的最高神如何会造一个不完美的Demiurge。

直到1800年之后,发现了微积分的莱布尼茨,他是一位基督徒,做出了一个我们一般人都不知道的伟大的哲学上的贡献,就是“上帝不可能被造,上帝和被造物的区别是质的区别,因为上帝如果可以被造,那么造上帝的上帝也可能被造,这与上帝本身自有永有的性质就矛盾了。”所以你再看约翰福音把道归于与上帝同在,又是上帝;道创造一切被造物而本身不被造;道乃是自有永有的,就把基督教信仰和从希腊哲学而来的双层创造论,以及诺斯底思想完全分离了。

我们看到,其他的宗教,是单向的,是人寻求回到 神那里的宗教。

我们看到,基督教信仰,是一个 神来到世间呼召人又回到 神那里的信仰,是双向的。

感谢上帝呼召约翰做使徒,很难想象没有《约翰福音》,《圣经》将如何完成。

唐牧师最后对第四节做了一个铺垫,“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整个世界在耶稣基督没有来以前是黑暗的,约翰福音关于“光”的渐进性启示让我们看到,真光就是爱的本体,就是道,就是生命,就是 神。这是全本圣经启示的一个焦点。

约翰福音1:1-3(4) (16/11/08)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前面所谈到的人类关于“道”这一宇宙性的思维的探索有三个代表性的文化,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三种文化,均是从人受造的理性出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去探索道的真理。其中我们提到过印度文化中最高的神不是创造者梵天(Brahma),而是毁灭者湿婆(Shiva)。为什么呢?原来印度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找到了现代存在主义者所定义的“焦虑”,毁灭者湿婆是唯一有能力使人的“存在”变为“不存在”,所以印度人敬畏湿婆,尊毁灭神为最高神,正是出于对这种毁灭力量的敬畏。

而一度流行的存在主义虽然严格地说不能算作一种哲学,却定义了一种“焦虑”(Anxiety),认为人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是人生最可怕的焦急,最大的危机。这和我们平时的讲得“担心”(Worry)是不一样的,因为担心是有对象的,比如为身体健康、事业等等担忧,而这种从存在到不存在的“焦虑”所面对的是一片茫茫未知,这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不安。

所以你看到印度文明把最高的敬拜送给毁灭神不是凭空的,而我们通过研读圣经,再对比其他的思想与宗教,你就发现了基督教信仰中的“救赎”的价值,真正的盼望不在别处,就在耶稣基督。
上帝的创造是上帝的爱的延伸,而上帝的救赎是上帝的爱的成全。

我们看到,当这三种人类思考“道”最重要的文明把“道”定义在万有之中的时候,把“道”和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约翰福音开篇就讲明“道”不和被造物在一起,而“道”是与创造者在一起。而且当老子和柏拉图都试图把道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圣经让我们看到上帝的道的超越性,不仅在万物之上,而更是在万人之上;不仅是在万有之内被彰显,而且更是在万人之内被彰显;不仅在万物之间被显明,更是在万人之间被显明。

非信徒往往就会发问:我凭什么相信你说的就是真的?

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上一周已经讲过了,就是被造、有限、受罪玷污的理性把“信”与“知”的关系颠倒了。

现在我们注意这两句话。“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 1:3)这两句话是不是老约翰罗嗦了呢?这不是一个意思吗?

断乎不是!

头一句点明,上帝的创造者,而这个创造是藉着“道”所完成的。那么“道”是什么呢?一章一节说“道就是上帝”,道是一种工具吗?还是难道有两个上帝?这不是违反旧约的一神信仰吗?单单这一句话,就没有任何其他宗教和哲学能够理解。那么后一句的重复有什么意义呢?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道从何处来。“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就一语道破这道不是“被造的”,不是一个大一点的上帝,先创造了一个小一点儿的上帝,而再用这个“小上帝”去造万物。
而这个“上帝造上帝”的思想不是从别处来,正是一世纪最危险的异端——“诺斯底主义”。

诺斯底主义的世界观是二元论,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相信“道成肉身”,不相信“耶稣的神人二性”,不相信“流血救赎”,也不相信“耶稣基督是救主”。其论点的根基,在于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创造这个世界的道是不完美的,而上帝是完美的,所以上帝先创造了不完美的“道”,这个“道”再创造了世界。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历史,看待约翰福音的价值。导论中已经讲过了,90多岁的老约翰写《约翰福音》的时候,其他使徒都死了,《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已经写完好多年了,但恰恰在这个时候,大量的异端出现了,他们假冒使徒的名义,编造了《腓力福音》,《多马福音》,《埃及福音》等等书籍,这些书中没有救赎,没有救主,没有复活,倒是有大量对主耶稣的诽谤和臆测,却要假借“福音”的名义,但这种书算什么‘好消息’呢?

让我们回到一世纪初的加利利湖畔,耶稣基督拣选了一个最年轻的使徒约翰,这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学识浅薄,被称为“雷子”,但在一世纪的末了,主的大能穿越历史成就了历史的要求,成就了历史的需要,老约翰为主作见证,为历世历代的纯正信仰的传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诺斯底派挥舞着假福音书,叫嚣着耶稣不是神,没有复活,救赎是虚假的时候,彼得不能见证了,他死了;保罗不能争辩了,他也死了;其他使徒也都不能再说话了,他们都死了。但上帝的旨意必被成全,上帝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于人的意念,还有一个约翰。这本《约翰福音》所展现出的超越性,让所有的谎言无处遁形,超越历世历代人类最高的思想与文化,因为这乃是上帝藉着约翰的笔亲自的启示。

约翰不接受“道”为第一创造的说法,他必须要把这个最重要的原则讲清楚,“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所以“道”不是第一创造,而是自有永有的。

上帝的绝对性和完美性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被造的,创造者和被造物之间必然存在质的区别。

这三位一体的奥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范围,我们要认识神,只能凭着信,和一颗谦卑的心去领受上帝的启示,正如主基督对马大说的“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约 11:40)

下周唐牧师将开始讲解第四节关于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1:1-3(3) (9/11/08)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上周我们提到了世界重要的古代文明有二十几个,但谈论道的仅有三个文明,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些文明中对宇宙真理的思考,代表了被造的人凭着自己、透过上帝的普遍启示所达到高峰。希腊的哲学家透过这自然启示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东方的先人们通过这自然启示就发展出了伟大的宗教,其中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翘楚。

孔子的思想是“人道”,伦理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义礼智信,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昆仲之间、朋友之间,搭建了一个后人奉为圭臬的人伦体系。孔子的思想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却独缺天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表示孔子认为超越物质的灵界是不存在的,而恰恰是孔子不知天道的诚实回应,“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都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道的重要性的认同,但他却也坦白自己并不明白这天道。

传说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没有解释给他道是什么,反倒是规劝孔子要以更谦卑的态度才可以求天道,但孔子没有去求天道,而是退而求其次发展了他的人道,这又恰恰合了老子说讲的:“大道废,有仁义﹔”

孔子见了老子之后对弟子说见到老子好像见到了一条龙,而孔子本身的谦卑已经是今天所有新儒学主义者所望尘莫及的了,所以今天这种重新提出儒学至上的思潮实质上是很可悲的。孔子曾经讲过:“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唐牧师认为老子的思想要超过孔子,而且在人类历史中凭着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来进行对于道的思考的人中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的思想能如老子般接近“道”。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明了他自己承认那真正的大道是无法被清楚解释和定义的。

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单单是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老子对道的体会非比寻常,道乃是先天地生的道,它不依靠任何存在而存在,万物变,但道不变,道却决定了万有的存在。万有都不是独立的,那支撑万有的道就一定是独立的,支撑万有的总原则是不能动的,而这总原则的道,是自存永存的。“老子的思想伟大到这个地步,老子论道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所以做中国人一定不要小看自己,这个民族出现过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者。

在介绍印度文明之前我们先进行一点点思考,基督教以外的文化是人的思想,除了基督教的圣经以外没有其他文明宣称是直接从 神所领受的启示。当我们思想这个能力本身是被造的时候,我们从自己的思想出发,只能创造出我们思想观念中的“上帝”。

但基督教的上帝不是理性的产品,因为上帝乃是比人的理性要大得多的,而人的理性既是被造的,同时也是有限的,更是被罪玷污的,仅仅凭着这样的理性思考上帝,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上帝的。

当我们思考这永恒之道的时候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来思想这道,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中国的老子与孔子,印度的奥义经,是这种尝试的高峰;另外一条就是听上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圣经中所启示的。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调到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的精华《奥义经》里面有无数的神,但最大的有三个,其中与希腊文化以及老子思想中的道对等的就是梵天(Brahma),就是创造的总原则,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的内心中有一个追求大道的动力,叫做阿特曼(atman),这种求道的动力将人与动物区分,这和希腊的斯多亚学派的归回母体的Logigos就不谋而合了,而中国哲学中的最高境界所阐述的天人合一也有类似的理念。但奥义经中最大的神却不是梵天,而是代表毁坏力量的湿婆(shiva),另外还有保护神毗湿奴(Vishnu)。这样,印度宗教和希腊哲学,都认识到人类是宇宙的孤儿,人类有归回母体的动力,而都认为这“道”是万有的总原则,就在万有之中。

在文化中所理解的道是一种宇宙的理性,是在宇宙中可以找得到的。老子仅仅凭着在自然和社会中所领受的普遍启示,写下了“道法自然”,“万物起于有,有生于无。”,认识到了道的存在不依靠其他的存在,自存永存的属性,也看到万物乃是来源于最初的存在,而这存在是来源于无限、无极。而圣经早在老子之前2000年摩西问上帝你是谁的时候,上帝就已经回答他:“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

但约翰福音最开始就告诉我们道不在万有之中,道先于万有存在,道的位置在上帝那里,道就是上帝,道不在万有之中。道与万有的关系是“造”的关系,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观察的到的一切,是道的作为,道的原则,道的影子。而道既“与上帝同在”,又“是上帝的”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表述,就暗含了基督教信仰中三位一体上帝的奥秘。

当思想深邃的老子发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呼声的时候,而我们当如何才能认识道呢?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上帝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希伯来书11:3)圣经启示了我们认识世界唯一正确的方法论,让我们看到信乃是知的前提。我如果要知“道”,必须要信“道”,而信“道”,前面已经提过了不能凭着人受造、有限、堕落的理性,而只能透过道的自我启示。来自加利利的渔民约翰能写下超越世界一切从人而来的文化的字句,不是来自于理性,而正是来自道本身的启示。

我们看到,知识的根基乃是信仰,我们相信宇宙是有规律的,这是我们研究一切自然知识的前提。我们相信人间有公义,这就是我们制定一切法律的前提。我们相信善恶是有分别的,这是我们探讨道德的前提。

今天的人们,把信仰的基础变成了“证据”,“我看见我才信”,“我明白了我才信”,“我经历了我才信”,“我找到证据我才信”,却不顾我们的“看见”,“明白”,“经历”,“证据”统统都是有限的,本着这种有限经验而得到的“信”,可信吗?

事实上希伯来书11章清楚的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方法论是错的,事实上,“我信了我才能看见”,“我信了我才能明白”,“我信了我才能经历。”,“我信了我才能找到证据”,而且基督教所启示的信不是盲目的信,而是有对象的信,信仰的对象决定信仰的价值,只有信上帝的话,才可以认识无限的上帝,只有相信“道”的自我启示,才能认识这永恒的“道”。

《约翰福音》是福音书中的福音书,基督论中的基督论。约翰对“道”的认识,从第一句开始就展现出世界其他文化所不可能认识到的地步,在第一章第十四节中,上帝进一步启示我们“‘道’成了肉身”,这肉身就是约翰所追随的那位耶稣。这样我们看到,与上帝同在的“道”、与人同在的“耶稣”,完美的结合,让我们看到耶稣基督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样耶稣基督就有了上帝与人之间中保的地位,我们凭着己意苦苦寻找却不得法的“归回母体”、“天人合一”,通过与耶稣基督的联合才有了可能,这不是自下而上的寻找,而是自上而下的救赎。这救赎的观念,是希腊文化所没有的,是印度文化所没有的,是老子孔子所想不到的,这是上帝自己的启示,也是上帝亲自成就的,经上记着“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

约翰福音1:1-3(2) (2/11/08)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这周唐牧师并没有按照原计划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角度去解释人类对道的追求,而是从希腊哲学的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圣经中所启示的道是如何真切的超越了人类文明中关于道的本源和对于道的认识的层次。

“太初有什么”

上个星期我们了解了“太初”的含义不是时间的开始,而是那个起初的起初,最本质的开始。那么太初有什么呢?希腊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国人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太初在希腊文中就是Arch,所以考古学的这个词Archeology,恰恰就是那种对开始的一种探索。太初有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一切都源自于这个先于我们存在的存在。

希腊哲学家中最早思考起初的是米利都派,这个学派的始祖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但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不同意,认为万物的本源乃是气,因为气弥漫在空间之中,气的聚集成为了水和其他的物质等等等等。后来希腊人又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火、风、土四种元素,我国古代也有类似如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解释。哲学家、几何学家、音乐家毕达哥拉斯还给出过太初有“数”的观念。

但阿那克西美尼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又推翻的老师的答案,他认为太初没有别的,只能有“无限”,因为无论是气,还是水,都还是被限制的,而有限不能解释“无限”的概念,所以一开始先有的应该是“无限”。这让人思考老子的话“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唐牧师认为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无极的意思,就是那个无限的本体,从无限的本体中产生了有限的存在,从这个有限中就源出了万物。

当这些从人而来关于世界本源的伟大思考都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加利利的渔夫约翰站出来在这本福音书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太初有什么呢?有道!,道在什么位置上呢?,道与那个上帝同在,是自存永存的。道是什么呢?道的本质就是上帝本身。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是藉着道所创造的(约1:3)。

这里你看到了理性与人的崇拜心理完美的结合,也就是哲学家一直寻找的那个终极答案。这种创造的观念,是老子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所没有的。这种认为万有的存在是由一个更本质的“存在”所创造的思想无法从人的理性中被想出来,这是来源于上帝的启示。

“完美的世界在哪里?”

佛祖给出的答案是:“一切都是空。”,没有什么是本质,这是他想出来的。但希腊人柏拉图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本质是存在的,但不存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现实之中,而存在与理想之中,而现实这个本质所投射出来的假象,所以理想总是很完美,而现实总是不完美的。他的思考超越了物质本身的形式,这就叫做“形而上学”,柏拉图也就成了唯心主义的始祖。他的徒弟亚里斯多德从根本上否定老师的观念,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就在物质之中,没有什么是超越这个物质的,他认为物质中的本质可以被认识,完美的世界就在这个世界之中,并且发展了完整的逻辑学,也就成了研究这种存在于物质中的真理最重要的方法论。

还记得我上周记过苏格拉底宣布“他所唯一知道的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之后人类就不可避免的滑入怀疑主义的深渊吗?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拉斐尔《雅典学派》这幅画,画面画了很多个古希腊的哲学家着学者,但只有正中央的两个人头上有一片蓝天,就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表明只有这两个人有着宇宙性的头脑,其他人都在言谈片段的真理。图画中柏拉图右手指向天空,亚里斯多德左手指向地面,核心的分歧就在乎于宇宙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幅图就表现人类靠着自己寻找答案的结论,实质上只有争论而已。

“盒子”外面的声音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约翰福音最初的这三句话,“万物是借着他造的。”,这简单几个字把创造观带进宇宙观之中,“存在”本身不是自己的原因,存在的原因就是道的存在,道创造了这个世界,从不存在到存在。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从人而来的声音,这是从“盒子”外面而来的,他明确的告诉我们,道不是我们凭着自己就能认识的,而是道让我们认识他,我们才能借着他所给我们的理性去认识他,在这个启示的过程中,道是主动的。

所以,上帝在希伯来书11:1-3中启示了真正的认识论,和约翰福音1-3形成美好的呼应。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上帝的话造成的。”,我们看到,“知道”不是“信”的原因,“信”乃是“知道”的原因!这是一个真正的奥秘,在圣经中被启示出来,关于真理的事情,关于道的事情,关于上帝的事情,不是因知而信,不是因证而信,不是因经历而信,而是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

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故事我们知道,人类凭着自己在一个时空相对的世界中无法找到真正的“知”,只有无穷无尽的争论,所谓我知了我才信,我找到证据了我才信,我经历过我才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伪命题,但世界不是佛祖所论的虚空,乃是由道所创造的有规律有理性有意义的世界,道的绝对托住了万有,所以我们本着道的启示就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所认识。

信是知的前提,而圣经告诉我们,信道是从听道来的。信的对象就是决定了信的价值,由道产生的信心才有价值。

让我们闭上眼睛,我们处的世界的道的影子无处不在,生物学(Biology)、心理学(Psychology)、社会学(socialogy)、地质学(geology) 等等等等,这些不同门类的中的“道”都指向了那个永恒中的道的本体(Logos),上帝在永恒之中藉着道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每个角落,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这道的影子,世界不是一个虚无的世界,相对的大千世界背后是自存永存的道,只有这样,人生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年华流逝,寻找有意义的生活才变得有意义。

永恒的上帝,创造的过程,造就了被造的存在,这是一张何等绚丽、和谐的画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老子、孔子等等伟大的人物苦苦思索的答案,竟然就这样由上帝藉着约翰的笔启示给了我们,真的要感谢上帝!

约翰福音1:1-3(1) (26/10/08)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翰福音》1:1)

圣经中记载了两个关于开始的概念,一个是《创世纪》1:1 中的“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另外一处就是这里的“太初有道。”虽然英文翻译中都用了"In the beginning"来表述,但在原文中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中文和合本翻译的很恰当。

《创世纪》中的起初,是时间的开始,是被造界的开始。

《约翰福音》中用了“太初”,表述的是创造者的那个最本质的“开始”,

中文“太”字在《康熙字典》解释为“大,通”,有根本,本质的意思。比如我们常用的词太庙,太极等等,表明的是一种根本的本质。太字最初没有下面的点儿,后来加上为了区分小大的“大”才加上了点儿。(所以大学生可能叫做太学生更合理,汉朝就设有太学)。

上帝启示我们,他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所以“太初有道”,就清楚揭示了道是在世界被创造以前就存在的,这道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时空范围限制之下。“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让我们明白道与上帝一样,是自有永有的,而道就是上帝本身的一个位格。上帝自己的永恒与无限就是一切的“起初”,约翰福音记载的那个“太初”。

这是约翰惊人的宣示,因为在他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关于“元初”,也从来没有人这样认识道。

这里所论及的道,就是万有现象背后的那个最本质的真理,这真理是自存永存的,并不改变。而约翰福音1章1节告诉我们,道不是在时空当中被造的,这万有的原理,就是永恒的上帝。寥寥数笔,把道的自存性,永存性和神性启示的淋漓尽致。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谈论“神”或者“上帝”的概念,但论及道的文明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

先来看希腊文明,希腊的道叫做Logos,可以翻译为话语或者逻辑,但唐牧师认为孙中山先生的翻译最恰当,就是“理则”,就是理性的原则,是共同的真理。 Logos在英文中就是logy,所以生物学有生物学的原则,就是biology,地理学有地理学的原则就是geology,方法论也有方法论的原则,就叫做methodlogy,而logos就是前面这个具体门类原则背后的那个总原则。

而对这个logos的认识,是从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开始的,他的哲学思想中认为万物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切都在不断的改变”,中国也有一本关于变化的书,叫做《易经》。
希腊人对于logos认识的最高峰发生在公元前400年的斯多亚派哲学,又叫做行善派。温家宝总前在接受CNN访问的时候提到他曾经多次阅读安东耐诺斯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的《沉思录》,而安东耐诺斯就是以为斯多亚学派哲学家。(我很奇怪问什么温总理去多次看《沉思录》,思想武器不都是在共产主义的理论著作中全有了吗?比如马列毛邓江。奇怪,不懂。)

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的头脑有想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有他的原则,亚里斯多德更是认为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斯多亚学派认为宇宙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被动层次,就是纯物质,称为“世界的身体”,另外一个是主动层次,就是纯意识,称为“世界的灵魂”,而这两个层次之间还有很多层次,就是感觉,意志,思想,灵感。而理性是根据什么思想的呢?苏格拉底给出的方向是“universal truth”,就是哲学里面所论及的“共相”,就是logos,共通之理。

斯多亚学派logos是宇宙中的那个母体的真理,也就是道,而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一个从母体而来的小道,叫做logigos,而人生的意义就是回归这个母体的真理,中华文明中也有这样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佛教中也有类似与道合一的思想。

但这道究竟是什么?苏格拉底给出的答案是——我所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诚实的答案,因为苏格拉底甚至认识到这道比我们这个个体的人要大得多,我们无法通过自己完全理解他。我国的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就当人类凭着自己不可避免的要滑向怀疑主义的深渊的时候(因为我们凭着自己不能知道这个共理),约翰为主作见证:“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我们看到,原来希腊人所苦苦求索的那个道,就是那创造天地的上帝。这道不仅仅是我们冥想中的一个概念,而是又真又活的。这上帝就是那个诸般真理背后的那个真理的本体,难怪犹太人会崇拜一个没有形象的上帝,上帝不允许去崇拜有形象的神祗,这样一位真理的实体,时空的创造者,生命的主宰,自有用有的永恒上帝,如何能被任何时空之中的形象来代表?感谢上帝,藉着使徒约翰赐下这样奥妙的启示。

下周唐崇荣牧师将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对于道的理解来看《约翰福音》的超越性。

约翰福音导论(3) (5/10/08)

约翰福音与其他三部福音书的区别。

《圣经》是由四十多位不同的作者,历时1500多年才完成的。这符合上帝不接受单一见证的原则,以至于福音书不是一本,而是有四本不同的福音书见证主耶稣在世上的事情。

这和伊斯兰教的《可兰经》有本质的不同,《可兰经》只是默罕默德一个人宣称从天使中领受的启示。这种不接受单一见证的原则,是圣经的一个总原则。

四本福音书有不同的侧重点,按照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

《马可福音》---- 强调耶稣基督仆人的身份,用简练的语言记载了很多耶稣所行的神迹。

《马太福音》---- 强调耶稣基督是天国的君王,大卫的子孙,“犹大支派的狮子”

《路加福音》---- 侧重描述了耶稣基督乃是一个完全的人,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角度,按照严谨的时间进行次序,以严肃的文学笔法,描述了耶稣基督在世上所行的,所讲的。

《约翰福音》则与其他三部福音书不同,首先约翰的记载不是对耶稣基督生平的回顾,而是完整的论述了耶稣基督的神性,也就是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而这种神性,在约翰福音中,不是通过神迹奇事来彰显的(《约翰福音》记载了最少的神迹),而是透过耶稣基督讲话的权威和权柄,讲他的神性表明出来,他乃是道成肉身的弥赛亚在人间传讲天道。

约翰福音导论(2) (28/9/08)

今天唐牧师继续讲述了主在加利利拣选约翰的意义以及《约翰福音》产生的历史背景。

1. 为什么主耶稣不在宗教中心耶路撒冷拣选门徒,而是在“文化沙漠”的加利利拣选他的十二门徒

耶路撒冷当时是犹太信仰的中心,圣经学者如云。但他们中有很多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这些人用自己堕落的理性所产生的理论代替神的启示,以学术取代神的荣耀,以自我为中心。当主耶稣在他们中间传道,他们瞧不起拿撒勒来的耶稣,称“拿撒勒没有先知”。基督教信仰从来不轻视文化,不轻视理性,不轻视学术,但这些不能代替上帝本身。这些耶路撒冷的法利赛人的作为,正是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语言(赛29:13)。主耶稣说法利赛人 “你们是离弃了上帝的诫命,居守人的遗传。”

主在加利利这样一个被当时的宗教文化影响较小的地方拣选了他的12门徒,不是为了拣选愚昧的人,而是正如马太福音第五章那样,把最精妙的道启示给了他们。而作为最年轻使徒的约翰,则到了人生的最后,对这道有了最深刻的理解。

《约翰福音》所启示出来的真理,超越了所用希腊哲学家,超越了东方的老子和孔子,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任何宗教与文化对于道的认识。是“圣经中的圣经”、“福音中的福音”、“神学中的神学”,“基督论中的基督论”,“道中的道”。藉着《约翰福音》基督论中最深奥,最核心的真理被启示出来。

另外年轻使徒约翰的被拣选,让今天的传道人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看年轻人,而是要尽力培养年轻人,因为在以后,当这一代人都老去,死去,为主争战的将是今天的年轻人和小孩子。

2. 《约翰福音》的历史背景
A. 除约翰之外的所有使徒都已经殉道或者去世。
B. 刚刚诞生不久的基督教信仰面临着四大危机

1. 罗马帝国政治的逼迫。从尼禄开始一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归向基督教,初期教会面对着罗马帝国血腥的逼迫。逼迫中,很多很多基督徒殉道。约翰自己也差点被处死,但最后由于他年纪太老,被流放到了拔摩岛,在那里他得到了神的关于末日的启示,写下了《启示录》。

2. 当时罗马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轻视和诋毁基督徒

3. 当时有一些人自以为行善有功,冒充基督徒,实际上却大肆宣扬假的福音,注意约翰在世的时候这些假福音就已经出现了

4. 一些假冒伪善的基督徒不能遵守主的诫命,生活败坏腐化。
老约翰一个人,所有其他的使徒们都已经故去了,面对逼迫严酷,世人的仇视,泛滥的假福音和在教会内部出现的堕落,在神的启示之下,写下了《约翰福音》这部不朽之作,成为危机中的基督教的中流砥柱。

Wednesday, February 18, 2009

约翰福音导论(1) (21/9/08)

亲爱的朋友们,从这一周开始,我将把每周在纽顿生命堂听唐崇荣牧师讲解《约翰福音》的笔记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约翰福音》是整部圣经非常重要的一部福音书,无论是已经是基督徒的弟兄姐妹,还是对还没有信仰的朋友,这都是了解整个基督教信仰的一部重要的书籍。唐崇荣牧师计划用5年的时间来讲解这部书,愿上帝的怜悯与慈爱与我们同在,让我们共同见证下面这5年的时光。

导论(1)

1. 耶稣基督拣选门徒不是在学术、宗教、政治中心的耶路撒冷,而是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加利利拣选他的十二门徒。约翰是其中年纪最小,最不成熟,也可能是十二人中最没有能力和知识的,而且约翰有很暴躁的脾气而被称为“雷子”,在路加福音9:53-54中约翰曾经在撒玛利亚人不接受耶稣而请求耶稣允许他吩咐从天上降下火来浇灭他们,但耶稣却责备他和他的哥哥雅各:“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

2. 加利利海虽然只是一个内陆湖,但风景秀丽、水产丰美。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马太等人的生活不可谓不安逸,但当他们听到耶稣对他们的呼召,就毅然决然的抛弃自己原来的生活去追随耶稣,加上后来的保罗,成为耶稣基督这两千多年来的千秋事业的柱石。

3. 加利利虽然是个不知名的小地方,但在人类历史中,比较文明的地方往往比较诡诈。比较落后的地方比较单纯。

4.这最小的,脾气又非常不好的约翰,最后却成了一个宣讲爱的使徒,在圣经中的《约翰福音》中、在《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中,比比皆是人类历史中最伟大,最精妙的关于爱的本质的宣扬。这恰恰证明了耶稣基督的道是生命的道,是改变人心,使人心归向真理,归向爱的道。而约翰,则是被改变最大的使徒之一。

5.表面上看,耶稣为什么会挑选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脾气又不好的年轻人,除了上面说的改变了约翰之外,在历史中间又让我们看到了神奇妙的旨意。

A. 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那天,当其他使徒纷纷散去,约翰是唯一在现场的使徒,耶稣也把自己的母亲托付给约翰。

B. 约翰是个最用心听主的话的使徒。

C.当主后90年的时候,当众使徒一个又一个离开人世,当保罗和彼得都已经殉道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时候,使徒中就剩下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约翰,他是使徒中最年轻的,但在那个时候,老约翰的四围是诺斯底主义泛滥的假福音席卷以色列全地的时候,这些从律法主义,惟理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异端思想,搅乱了无数想要认识救主的人们。老约翰独身一人,身边并没有一个和他一样真正和耶稣基督生活过的同工,以历史的高度,要为后世千千万万的灵魂保存下纯正的信仰,这纯正的信仰,不是靠知识,不是靠势力,而是靠着他真正从耶稣那里所听到的教训,劝勉和智慧所凝结而成。一部《约翰福音》,使约翰成为了使徒们关于介绍耶稣是谁的一个总代表。

荣耀归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