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9, 2009

约翰福音3:14-15 (11/10/09)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约翰福音 3:14-15)

这是耶稣基督与尼哥底母对话的最后一次解经。

约翰福音第三章没有记载尼哥底母是否因为这次对话就悔改信主,这和第四章所记载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妇人立即悔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今天的教会重视哪种布道,是不是因为向尼哥底母一样的知识分子传福音很难就放弃了?是不是因为果效而决定布道的方向?归正福音运动要面向“撒玛利亚妇人”,也要面向“尼哥底母”。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我们知道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那么这铜蛇是预表耶稣基督吗?但圣经中蛇不是一直都是魔鬼的形象,为什么要用铜蛇代表耶稣基督呢?
我们必须回到圣经。

他们从何珥山起行,往红海那条路走,要绕过以东地。百姓因这路难行,心中甚是烦躁, 就怨神和摩西说,你们为什么把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死在旷野呢?这里没有粮,没有水,我们的心厌恶这淡薄的食物。于是耶和华使火蛇进入百姓中间,蛇就咬他们。以色列人中死了许多。百姓到摩西那里,说,我们怨耶和华和你,有罪了。求你祷告耶和华,叫这些蛇离开我们。于是摩西为百姓祷告。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制造一条火蛇,挂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制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民数记 21:4-9)

这里记载以色列民40年旷野生涯的对上帝的最后一次抱怨和悖逆。魔鬼的工作是什么?是化身为蛇,以谎言挟制人类,当人受到了蛇的伤害,便产生了痛苦,进而身体功能失灵,最后死亡是唯一的结局。而耶稣基督,乃是道成肉身,进入了罪身,担当了罪的毒牙,让罪的毒效运行在他自己身上,又用上帝的大能治死了,即完成了救赎。

我们如何理解披戴罪身?唐牧师以他到监狱布道的一次经历来讲解,他进去以前,监狱长要求每一个进入监狱的人,无论是有罪还是无罪的,都必须穿上犯人的服装。在监狱穿囚犯的衣服,这是让一个普通人很难受的事情。耶稣基督也正是如此,他脱下了天上的荣袍,也本无罪,却取了人罪身的形状,来到了世界,为了让属他的,就是那信他名的人得到真正的自由。

当我们走上了悖逆的路,我们就陷入了罪的捆绑,也必须承担上帝的审判,那是一条死亡之路。摩西问上帝该怎么办,上帝给出的回应是所有悖逆的人一定要仰望摩西所举起的铜蛇方才可以得救。在罪中的人,就是那些被蛇所咬的,所面临的危机不是学问的问题,不是行为的问题,不是地位的问题,不是修养的问题,不是功劳的问题,而是生死的问题,唯一的活路,是仰望上帝为你所开的路。

领受了律法的犹太人在旷野之路中屡屡叛逆,然而神透过他的救恩告诉我们,律法所不能行的,在耶稣基督里要成就,在摩西的时代上帝就已经告诉以色列人,救恩在于对上帝的仰望。人自魔鬼的谎言堕落,却因着耶稣基督的赦免,信的人,虽然被蛇咬也没有事。(参:马可福音 16:18)。这种经历在使徒行传中保罗经历过,然而免疫自然界的蛇毒并不是每位信徒都有的。真正蛇所指向的乃是魔鬼,就是那龙,也是古蛇。凡有圣灵印记归入基督的,魔鬼便对他毫无权柄,也不能害他。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高举的时候,唯有仰望他恩典的才能得救,这才是神透过摩西在旷野举铜蛇的真义,这正是神的应许,是神永恒救赎的计划,“为我做见证的就是这经。”(约 5:39),只有到耶稣基督那里才有永生。

尼哥底母在这段对话时候是否有悔改,圣经没有记载,但我们知道他在耶稣受难以后终于悔改了。教会传说,他老年归主,就被罢官,最后不得不和女儿一起砍柴为生。唐牧师借此述说对高级知识分子传道要有耐心,相信如果你撒下的是真种子,时候到了,必有收成。

Friday, October 9, 2009

约翰福音3:9-13 (4/10/09)

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翰福音 3:9-13)

尼哥底母是一个真诚寻找真理的人,他知识渊博,知道旧约先知都是先祷告再行神迹,而耶稣基督没有祷告就可以行神迹,尼哥底母看出神与耶稣同在。

然后,尼哥底母所代表的希伯来文化在那个时候已经走入了自以为义的可怕光景之中,主后70年,耶路撒冷沦陷了,唯一存留的祭司制度也终止了,大卫的宝座早已不在,先知的启示四百年前玛拉基书的最后一个字写完以后也停止了,施洗约翰在旷野的兴起,预示上帝灯台的转移,新约圣经也没有继续使用希伯来文,而是使用更为广泛使用的希腊文写成。

这是学术的悲哀,因为“你需要重生”,而这“新生命”是超知识,超理性的,今天知识就成了对很多知识分子的捆绑;然而仅有灵性不求知识也是可怕的,正如诸多的异端。我们要求圣灵将我们堕落、有限、受造的理性归回主的真理中,为主所用。

“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 这是对法利赛人宗教权威的一次否定。教导人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教导的是什么,这是很可怕的。耶稣基督给了我们一个教导的典范“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全本约翰福音一共记载耶稣基督二十五次“实实在在地”说,和尼哥底母的对话当中就出现了三次。

那么重生、新生命的概念在旧约中有没有出现过呢?有的。比如,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以西结 36:26)

那么为什么像尼哥底母这样的宗教学者却没有注意到这个观念呢?这是由于人选择性的接受(Selective Reception),人为主观的决定什么是重要的信息,什么是不重要的。好比一个瀑布之下瓶子为什么永远接不到水,因为盖子一直塞住。有些人一次听道就悔改信主,而有些人终生学道却不明白,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心塞住,从未打开自己的心接受圣灵的重生,只是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接受。

那么亲爱的弟兄姐妹,你去教会的动机事实什么?是敬拜上帝,还是去博得一个侍奉的机会去炫耀自己?还是去满足自己眼目的情欲?还是为了出乎血气的友情?还是为了寻觅事业的人脉?求主怜悯我们。

我们做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我们要效法主,诚诚实实的把圣经所启示的真理见证给人。唐牧师这次去加拿大布道,在布道的间隙去当地的一个教会听道,觉得那间教会的牧师的正道非常好,因为马上还有布道会,唐牧师提前离开那间教会,却在离开的路上遇到了一位也正退场的老妇人。唐牧师和这位老妇人交流,并说自己很喜欢Dr.Hamilton的正道,那个老妇人也回应她也非常喜欢,而且“Dr. Hamilton only tells us what he knows. ”,“他只告诉我们他知道的”,唐牧师劝诫传道人 “I only preach what I believe and hold the truth until Jesus comes. ”“我只传讲我所相信的,持守真道直到主再来的日子。”

这段对话中没有记载尼哥底母是否悔改,但我们知道他确确实实受到了主的责备,受到责备而感谢上帝的生命,是有前途的,而受到责备而产生仇恨的人,正如那些把耶稣基督送上十字架的法利赛人,就成了撒旦的工具。同样的,我们对知识分子传道是要有耐心的,因为这些人受知识,理性的捆绑很深,归正福音致力于向知识分子传福音。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这是令人费解的,创世记中以诺不是升过天吗?(参:创5:24),先知以利亚不也是乘火车火马升天吗?(参:列王记 2:11),为什么耶稣基督说“没有人升过天。”,这不是和旧约圣经相矛盾吗?

有些人找到一些类似这样的“矛盾”,有失去耐心,产生误会,进而离开主是非常可惜和可怜的。“从天降下仍旧在天”是耶稣基督对他神性的再次宣告,神无所不在。“没有人升过天”,这“天”乃不是以诺和以利亚的所在,虽然他们却实被提到天上,但却是受造的天,而耶稣基督这里所提到的“天”,乃是神创造者自己永恒的居所。天的层次观念,在旧约所罗门王的祷告中就出现过(参:列王记上 8:27),而在新约中借着保罗的口启示的更加清楚,就是“三层天”的观念,三层天就是那至高之处。(参:哥林多后书 12:2)

“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

约翰福音3:7-8 (27/9/09)

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 3:7-8)

这次聚会中,唐牧师先分享了他在前段时间在美国布道的经历,愿主的意思成就,也愿主保守使用他的仆人,愿上帝的灯台继续与唐牧师的事工同在,奉主的名求,阿门。

面对尼哥底母面对重生的疑惑,耶稣基督这真理者(真理的本体)的身份以真诚的态度对于寻求真理的人进行了回答。希伯来文化的关键在于“真”,真神、真启示、真信仰,但研究律法旧约超过一千年之后的,法利赛所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伪”的实质,耶稣基督一再斥责法利赛人“假冒伪善的人”,他乃是看透人心的主,这也是人类宗教极大的讽刺和悲哀。

你们——直指法利赛人的群体。

“你不要以为希奇”——指出了法利赛人所谓宗教成就的伪,他们自以为是成就摩西的律法,领受旧约的人物,而在真理者的话语中却显出他们属灵的无知,人的真需要是新的生命,这甚至可以说是耶稣以神的身份对于世上的宗教领袖的审判。

人以为尊贵的法利赛人,在上帝眼中可以是可憎恶的,正如今天最美貌的明星可能过一个最不道德的生活,这是人性的灾难;也如那些最顶尖却抵挡上帝的学者,那是人性承受恩典的危机。

重生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本着神的主权、神的怜悯、神的拯救而产生的一个被动性的主动经历。人在被动领受恩典中产生了一个主动选择的可能。耶稣基督用风来比喻圣灵,因风乃是不能看见的,但他的影响看得见,他的能力看得见。唯物论是所有意识形态中最违背理性的,因为唯物论相信凡是看不见的就不存在,这是很武断的垄断了“存在”的概念。

在圣经中圣灵这个字和“风”,和“气”是互通的。在创世记当中,上帝向亚当吹气,亚当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可见上帝的气、人的灵、和生命之间丰富的联系。人的身体加上人的气组成一个活的人。同样,当这口气离开人的时候,人就失去了生命,成为一具尸体。“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约伯记 7:7), 我们在世上的一切浮华背后,我们要知道我们所真正有的,也是神所造的,不过是这一口气。否认灵界的存在,就直接决定了唯物论一个次等文化。

这点上希腊的哲人和中国的祖先的领受要伟大的多,希腊人认为人是万物的理性、而中国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也是万物的良心。这是人对于神的普遍启示所产生相对正确的回应。人从神那里领受受造的灵、这是人性中最高的特质。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寄希望与修身养性来使自己的灵性长进,这可以说是人类对普遍启示回应的最高峰之一。

然而,耶稣基督所应许的重生,乃是圣灵的重生,从亚当而来的受造之灵已然堕落,圣经的启示,人类几千年历史的事实都一再为这一事实作证,我们不能用自己受造的灵来恢复与上帝的关系。而耶稣基督所赐的,乃是创造的灵,我们要被圣灵重生,充满我们的生命,就是那新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

尼哥底母真正的需要是重生,你需要的不是知识上的晋升,而是新的生命。唐牧师举了一个例子,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所作出的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乐章之一,而在贝多芬之后,研究贝多芬的学术人士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但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贝多芬。

你研究贝多芬再透彻也还不够,你不是贝多芬,你需要贝多芬的生命才能创造出贝多芬的音乐,而不是对贝多芬的研究。

约翰福音3:1-6(3) (20/9/09)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翰福音 3:1-6)

耶稣基督对于犹太文化的态度是什么?就是新酒不能装在旧瓶里。我们看到尼哥底母和耶稣基督的问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尼哥底母代表了人类宗教文化的高峰,可以从旧约的字句中总结出耶稣的所作所为必有神的同在,而耶稣基督的回应则真理的本体彰显超越宗教的启示。问答间,我们看到尼哥底母与耶稣的区别,乃是肉身与灵性的区别,地上与天上的区别,人本宗教和神本启示的区别,是质的区别。

这区别体现在对于上帝的国认知的区别,尼哥底母没有对这个论题产生回应,因为法利赛人早已把上帝的国等同于以色列国,是以色列军队的复活,政权的重建,是大卫王座的复兴,这正是犹太民族1500年来圣经研究的精华;而耶稣基督所论到的天国,乃不是在这地上的(参 约18:36),乃是神所拣选的,乃是受义统治的,乃是尊主为大的人所组成的。当我们让上帝坐在我们生命中的宝座上,上帝就在我们中间,那就是神的国了。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尼哥底母思想中间受地上的捆绑以及观念的限制,以至于他不能明白主的话。

人的文化观念,是个人的积累,但也是一种捆绑;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一种骄傲,也同样是一个监牢。

这质的区别也体现在面对“重生”这个概念的态度上。尼哥底母的回应是一个人如何主动的被重生的方法论,他无法测透重生的属灵意义,只能把自己限制在生理性的“生”这个层面,而且是如何回到母腹中去,他那时的重生观是自己主动的寻求。

耶稣的回应是“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这我们带回到第一章,施洗约翰的见证,施洗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他却高举那一位以后来的,用圣灵施洗的——就是耶稣基督。

水预表着洁净,而需要洁净的是什么?是人的灵魂与生命,这都不是水的功用,但愿意接受水洗的人就预表了悔改,而人之所以可以有机会悔改,是上帝差来的施洗约翰在旷野中呼喊“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而圣灵的洁净,也就是重生,就是新生命的赐予,则是神完全主动的救赎。我们看到神主动呼召,产生了人主动的悔改回应,进而神主动用圣灵的重生。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救恩的主动权在于人?还是在于神?决定一个人能否重生的是人的决定?还是神的恩典。圣经清楚明白让我们看到,是神的恩典。耶稣基督所论到的重生,人乃是被动受生的客体,人所能产生的主动回应,仍旧是本着神主动的恩典。

唐牧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熟睡在着火的屋子里,却梦见自己畅游在冰凉的泳池,他主动的选择无法让自己脱险,因为人的自由意志依然受到“沉睡”这个现实的捆绑,而当爱他的人将他叫醒,让他真正看到自己的处境,并指出逃生的路线,他才可以得救。

上帝主动的呼喊,圣灵的感动,让我们的自由意志恢复正常的功用(normalization of free will),圣灵继续不断的光照,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堕落的光景而产生主动的悔改的,求生的诉求。而这救恩的本质,就是水所预表背后的真相,是上帝按着他自己的应许,借着耶稣基督的救赎,用圣灵重生了我们,赐予了我们新的生命,把我们拯救出堕落灭亡的光景。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弗 2:1)

约翰福音3:1-6(2) (13/9/09)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 约翰福音 3:1-6

尼哥底母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心虔诚的追求,不看中在宗教领域学术的地位,也不看轻耶稣乃是出自加利利的人,然而耶稣基督一语道破了法利赛真正的问题不在乎于他们对于神迹的理解,也没有直接回应尼哥底母关于基于神迹对自己的肯定,而是“重生”的问题。

尼哥底母的思路马上就被这个“重生”的概念吸引住了,这是以赛亚,以西结,耶利米等旧约中的大先知都没有讲论过的,他就变换了自己的话题,从对耶稣基督的肯定转移到了重生的方法论上。“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我们看到耶稣基督的回应没有收到尼哥底母的影响,而是坚持他自己的讲题。

信仰之路上的提问与解答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薛华曾经过说神学的责任是对那些诚实的问题给予真挚的回答。我们以怎样的心提问,关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我们的价值。一直以来,哲学本着人的理性和人的心理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而神学怎本着上帝的启示,就是这道,解决哲学上所产生的问题。我们也看到,并不是所有人向基督教抛出的问题都是诚实,很多问题并不是寻求,而是预设立场的质问,问这种问题的人并不是真心要智慧,而往往是喜欢讨论,也喜欢显示自己问题的深度。

尼哥底母的问题是真诚的,所以耶稣基督所给予的回应也是“实实在在”的。尼哥底母作为1500年旧约历史集大成的代表与耶稣基督的对话,向我们拉开了恩典时代的序幕。为什么耶稣基督没有按着尼哥底母的思路给他答案呢?因为“新瓶不能装旧酒。”,法利赛需要不是答案,而是生命,新生命,他们需要重生。法利赛人在旧约论及的是是非善恶,而基督所立的新约乃是关乎生死。这样,耶稣基督的教导对于整个犹太文化来说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也是创造性的。

尼哥底母把“重生”限制在肉体的,生理性的“生”,而耶稣基督就纠正了他错误的解经,而宣称重生乃是“从水和圣灵”而生,我们已经讲过,水预表着洁净,预表悔改的心,而耶稣基督是是用灵施洗的真施洗者。这重生,不是肉体的返老还童,乃是灵魂上的重生,就是在你听到福音,接受福音的时候,圣灵给予你新的生命。主耶稣担当了我们罪,我们得以与主的死同死,又因主耶稣的义,借着主的复活与主同活。(参:罗 3),主也与我们同在 “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 14:3)

我们基督徒要清楚,我们乃是生两次,就是肉体的生,和灵魂的重生,死一次,就是肉身的死,而没有救恩的人,乃是生一次,就是肉体的生,死两次,就是肉体的死,和末后审判的死,就是与神永永远远的分离。没有重生的,乃是属亚当的,就是本着肉体的关系,而重生的,乃是属基督的,就是本着灵的关系。

靠着耶稣,我们出死入生,他也赐我们更丰盛的生命,这在出埃及记中就有预表。埃及地就是那灭亡之地,当神行审判,除了那门上涂有羔羊之血的,埃及地凡头生的都被击杀了,这羔羊的血正是预表基督的流血,得救了的过了红海,然后我们的信仰之路要有成圣的过程,我们的老我和新我有属灵的征战,我们常常体贴肉体,靠着血气生活,就是老我亚当的生活,十一天的路程走了整整四十年,然后上帝拯救他的百姓到底,他用云柱火柱,用吗那,把要得救的人带出了旷野,跨越了约旦河,进入了迦南美地,就是那应许之地,得救的人也可以在那里自由的敬拜上帝。

最后基于从灵重生的话题,唐牧师强调圣经启示的人论是二元论,人有灵魂和身体,而不能分解为灵、魂、体三元的解释,圣经从创世纪中就表明人乃是有灵的活人(参 创2:7),而人与动物区别不在于动物没有灵,而是动物不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雅各书中也说“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雅 2:26),以利亚行神迹使人复活的时候是人的灵魂回到身体等等都一再确认这方面的教导。片面曲解保罗书信中的某些章节而把人强分为灵、魂、体三元是不正确,并不是符合圣经的。所谓属血气的,指没有得救的人,而属肉体和属灵的,乃是指得救的人所面临的属灵这征战,要么体贴肉体,靠肉体生活;要么体贴圣灵,靠圣灵生活,如果把属血气,属肉体,属灵理解成属体、属魂、属灵,是曲解圣经的原意。特别当我们把人的理性、感情通通都打进“魂”的范围而片面追求所谓的“属灵”,是教会走上了反智的道路,教会也就从整个影响世界的文化使命中退去了,中国教会过去几十年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有惨痛的教训。

约翰福音3:1-6(1) (6/9/09)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翰福音 3:1-6)

尼哥底母是谁?他年纪很大,学术地位很高是法利赛人,同时拥有社会地位,是犹太人的官。福音书只记载了两个社会高层人士主动找耶稣谈话,一个就是求永生的少年人,另一个就是尼哥底母。

耶稣基督洁净圣殿,并在耶路撒冷行了很多神迹。这引来了法利赛人的敌视,他们对耶稣洁净圣殿是采取怀疑的态度,质疑耶稣行动的权柄,展现出他们世俗的一面,但尼哥底母和一般的法利赛人的反应不同,他看到耶稣的作为有上帝的同在,肯于求问比自己年轻很多的耶稣。

尼哥底母是很伟大的人,年纪大又有成就的人,要接受一个几天之内所行所讲就超越自己一生成就的年轻人是很难的。嫉贤妒能,这是人之常情,历史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且越是能力大,名声大的人,越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圣经让我们看到尼哥底母在面对耶稣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他的生命没有被仇恨,嫉妒所捆绑,他愿意追求自己所不明白的,面对耶稣的兴起,他不是嫉妒,却是高兴。孔子问礼于老子,已经很谦卑了,但尼哥底母要超越孔子,因为他面对的是更年轻的耶稣。真正的谦卑,就是对真理永不止息的追求。

尼哥底母的谦卑也体现在他对耶稣的称呼上,他作为饱学之士,年纪又大,却愿意称耶稣为“拉比”,称耶稣为老师,这是很了不起的。一般的法利赛人信奉的是什么?是“加利利能出什么好东西”,是“拿撒勒没有先知”,而尼哥底母愿意称耶稣为老师。他半夜去拜访耶稣,因为不能随便得罪他的同僚,是明哲保身的做法,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是有智慧的。唐牧师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尼哥底母称“我们”,可能是他相信面对耶稣的所作所为,犹太人中一定还有其他人和他一样承认耶稣的权柄。

人尊称耶稣的时候,耶稣从来没有拒绝过人们适当的尊称,除了一次,就是在回答少年人,称良善的只有一位,这不是耶稣的问题,是问的人有问题。他不知道耶稣是不是神,就把对神的尊称放在了耶稣上面,“夫子”是先生的以后,要的是永生?为什么找一位先生呢?(参:可10:17-18)

面对尼哥底母的善意,耶稣是如何回答呢?若耶稣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他应该感动,感激,感谢在法利赛人群体性的拒绝中还有一位接纳他,尊重他,这是人之常情。同时耶稣也没有从理性的角度去攻讦尼哥底母的问题,若有神同在就有神迹,岂不是说没有神迹的以色列人这几百年都没有上帝同在吗?

但耶稣的回答不是这样的,他把最直接,最切中要害的信息,最重要的真理借着这个时机宣讲了出来。“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唐牧师花了很多年思考下面几个问题:重生的道理这么重要,为什么福音书中耶稣只讲了一次?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道理,只对一个人讲?而不是对千千万万的人宣讲?唐牧师认为耶稣只对越有宗教修养,自以为义的人,越是一个很难领受新生命的人。

尼哥底母说的是“我们知道”是理性的切入,讲了一大堆他自己的神学看见,但耶稣的回答是“你们要重生。”是本着灵性的宣告。人虽然有很多知识,但没有重生总是无用,耶稣就正告人需要重生,需要新的生命,而且告诉尼哥底母,重生与上帝的国之间有重要的联系,重生以后,人有新的眼界,新的看法,看得到神的国度。

然而,尼哥底母的注意力就被“重生”这两个字吸引住了,这对他来说是新的概念,他忽略了耶稣对上帝国的表述,因为他认为自己知道何为上帝的国。上帝的国这个概念,在耶稣基督,是教会怎样在地方用福音征服万民;而对于尼哥底母,却是以色列国家的复兴。尼哥底母对“重生”这个新概念十分有兴趣,也不得其解,思考的重心也在“如何重生”这个理性的范围里面——“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

耶稣没有被尼哥底母的问题带走,而是再一次“实实在在地”的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再一次强调“重生”并加入了新的信息,也强调“重生”与“神的国”之间的关系。

归根结底,耶稣基督向尼哥底母讲话,并不是解决尼哥底母堕落的理性所产生的疑问,而是向他说明神的启示,神的旨意,那才是理性唯一的出路,也是人类唯一的盼望。

约翰福音2:23-25 (30/8/09)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约翰福音2:23-25

我们已经反复强调第二章所描述的两件耶稣基督开始传道时的作为,总括性的显明了他神性中恩典与公义的平衡。

婚姻是神所设立的,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在婚姻中我们学习合一、学习舍己、学习彼此尊重、也体会到彼此的有限和自身的缺乏,进而学习谦卑。婚姻中有主的同在是蒙祝福的,神是施恩的主,是爱的上帝。而耶稣基督洁净圣殿,却向我们展现神的威严与公义,是义的上帝。面对法利赛人的质疑与追问,我们看到耶稣基督没有正面的解释,他并不要求人们了解他,他却是赐下圣灵使被拣选的能得救。

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行了很多神迹,但约翰在此却一笔带过,把着墨的重点却放在了耶稣的回应上。有很多人看到神迹,就信了耶稣的名,但耶稣却不把自己交给他们。对人而言,事业的关键时刻,众人拥护的时刻,不正是扬名立万,振臂一呼的时刻吗? 拍照、签名、召粉丝花样儿翻新。但神不需要别人见证他的工作,他的标准和人的标准也不同,“天离地是何等的高”(参 诗篇 102:11)。

归根结底,基督信仰的价值不依靠人对他的肯定而实现,而是他自己本身所有的价值。依靠人的承认而存在的价值不是永恒的价值,而是商场上的价值。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门徒除了约翰都离他而去,却说出“成了”。以世人看,成在哪里了?但从永恒的价值来看,那一刻就是历史的中心点。

我们看到耶稣不把自己交给那些因为神迹而信他的人,他似乎不稀罕有多少人表面上信他,他也不求人的荣耀,他所看见的是人的动机,而不是人虔敬的外表。这对我们今天欢迎教会的新朋友是有一些启迪的,很多教会喜欢鼓掌欢迎新朋友,烘托出一种很友善的氛围,但我们也要清楚不是主需要罪人,而是罪人需要主。

主看人到他面前来是看我们的动机,你来求什么?求好处?求神迹?求兴趣?圣经让我们看到耶稣不需要你这种动机的追随和承认,甚至是表面上服侍主的人,神却说不认识他们(参:太 7:21-23)

约翰福音2:12-22(3) (16/8/09)

2:12 这事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2:13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2:14 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
2:15 耶稣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 2:16 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2:17 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2:18 因此,犹太人问他说,你既作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
2:19 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2:20 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麽。
2:21 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2:22 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

耶稣基督为什么要洁净圣殿?因为当圣殿不圣洁的时候,“圣殿”就不再是神的殿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殿”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创世纪中,雅各梦见天与地之间有梯子相连时的所发出的感叹。“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与天和谐,与人和谐,与己和谐,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有类似的宣告,强调人与自己的和谐的重要性,而这些关系中,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就是人与神关系的和谐。当雅各梦到天梯连接天地的时候,他就觉悟到神在对他讲话,而他对神启示所产生的回应就是“这是神的殿”(参:)。所以殿在圣经中出现的时候,不是建筑,而是关系。雅各没有看见有形的殿,也没有看见有形的门,所以他的观念是超现象的观念,超物质的认识。这种观念,这种悟性,表明雅各实在是一个天才,他能看见别人没有看见的。殿是什么?殿就是神与人的中保,这神所启示的天梯和人本的巴别塔从现象到结果到本质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耶稣基督借着洁净圣殿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圣洁的殿才能把人带到神面前,而真正圣洁的本体就是耶稣基督自己,耶稣基督才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是圣殿的本体。

那些被耶稣赶走的商人们甘心的走了,圣殿清洁了,像样子了,人们可以正常的敬拜上帝了,但那些犹太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了,质问耶稣“你既作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挑战耶稣行事的权威。这是为什么?今天的教会是不是也有这种光景?美国圣公会的领袖赞成同性恋的行为,平信徒都觉得错的事情,甚至异教徒都反对的事情,为什么基督教的领袖会觉得是无所谓的?是上帝所许可的?面对耶稣基督洁净圣殿的正义之举,为什么还要质问,还要攻击?在圣殿里侍奉上帝的人,成了拆毁圣殿的人。这是很悲哀的。

犹太人研究了1500年律法,研究弥赛亚的预言,在面对弥赛亚的时候所产生的这种回应,是宗教学术最大的失败。唐牧师去年在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演讲的时候,也劝勉他们要持守真道,不要走哈佛和耶鲁的老路。

法利赛人求神迹,耶稣基督的回答让他们听也听不懂,“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他们不明白,他们根本也不想明白,他们只注重下一句,对于“你们拆毁这殿”忽略不计也不肯承认,反倒要抓住耶稣的把柄,质问他如何能把四十六年才建好的圣殿在三天重建。

传讲的话语对方选择性的接受,预先设定立场来反对你,攻击你,无论你如何解释,对方还是不明白,这是传道人面临的尴尬的境遇。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换些内容,换些话题,让人们更喜欢听?更愿意听,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加入你的教会?

神透过先知以赛亚启示: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以赛亚书 6:8-10)

我们今天传讲神的福音,是不是只是讲人喜欢听的?只讲“神爱世人”,只讲“神愿万人得救”,只讲“恩典”,只讲“祝福”,只讲“慈爱”?还是原原本本把完整的圣经传讲,不以人的喜恶为转移。面对法利赛人的挑战和质疑,耶稣基督没有再回答他们,因他乃是拣选人的主,不是被人拣选的。

不仅是法利赛不明白,当时跟随耶稣的门徒也是一头雾水。直到耶稣基督三天从死里复活,他们才醒悟过来——三天重建圣殿乃是说明耶稣基督三天从死里复活!门徒醒过来,才信了。
耶稣和犹太宗教势力之间的关系决裂了,他选择的从始至终就是十字架。

约翰福音2:12-22(2) (9/8/09)

2:12 这事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2:13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2:14 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
2:15 耶稣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
2:16 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2:17 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2:18 因此,犹太人问他说,你既作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
2:19 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2:20 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麽。
2:21 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2:22 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

第二章所记载耶稣所行的两件事,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把耶稣基督神性中的慈爱和公义展现出来。神的公义和慈爱两方面绝不可偏废,过分强调慈爱,就不能真正体会神赦罪的恩典,以至于浪费恩典;过分强调公义,则会让宗教的畏惧失去了经历神同在的机会,同时强调神的公义与恩典,这是基督徒的神观。

耶稣洁净圣殿,是约翰福音中他第一次以弥赛亚的身份行使神的审判。圣殿中做买卖的,换钱币的,无非过的就是他们以为普通的生活,而这普通的生活,恰恰是充满罪恶的,耶稣把他们赶出圣殿,“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宣告这种“普通的生活”与神无份。圣经中还让我们看到,当保罗来到雅典,走进雅典人那“平凡的日子”中,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使徒行传17:16-17)。这是活生生的灵性信仰、实践信仰,向世界发起挑战的信仰。而今天的基督徒呢?我们生活的这世界中有多少“普通的生活”、“平凡的日子”其实是充满的罪恶?我们是何其麻木啊!

耶稣基督以“圣殿的主”的身份进来,“心中焦急”但行为却非常理性,对卖牛羊的,换银钱的,卖鸽子的,处理方式都合情合理,以绳子做鞭子,是表明审判的合理、适度。耶稣基督的目的是洁净圣殿,不是断绝这些人的生活。这提醒我们基督徒的怒气要交给上帝,而不要做怒气的奴仆,毁掉别人的前途。

值得思考的是这殿中的犹太人对耶稣行为的回应。耶稣使吵闹的圣殿安静下来,使无序的场面归回有序,是神的圣殿回到圣经中所约束的样子,但这些殿中的祭司们不但没有感谢耶稣,反而要害他。

耶稣做了正确的事情,却被质问“要行什么神迹给他们看”,但耶稣没有按着犹太人堕落的思路回应他们,而是宣告“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这些做祭司的犹太人,表面上是圣殿的建造者,维护者,可在耶稣眼中却成了殿的拆毁者,这是何等大的反差。教会败在谁的手里?是败在贩卖牛羊鸽子的人手中吗?不是,是败在那些做“祭司”的教会领袖手中,表面上是做圣工的人,可能是破坏上帝工作的人。

我们知道耶稣基督三年半之后曾经再次洁净圣殿,这表明这些祭司、商人三年半并未悔改,耶稣基督对他们的斥责也从“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成了“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马太福音 21:13)

法利赛对于耶稣的回答完全不得要领,“四十六年”对“三天”就形成了暂时对永恒,地上对天上非常鲜明的反差。

神是公义的神,也是施恩的神,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审判需要被审判的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施恩典,对抵挡他真理的,他必行审判。

约翰福音2:12-22(1) (2/8/09)

2:12 这事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2:13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2:14 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
2:15 耶稣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
2:16 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2:17 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2:18 因此,犹太人问他说,你既作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
2:19 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2:20 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麽。
2:21 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2:22 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

约翰福音第二章记载了两件事情,正式道成肉身的上帝在人间工作的两大主题。第一件是神来到人中间施行恩典,显明他的慈爱。第二件是在人间实行公义,显明他的审判。真神是慈爱施恩的神,真神也是威严审判的神。当我们能平衡地认识到主的这两方面的时候,我们对主的认识才是健全的,否则就不正常。第二章总括性的告诉我们,第一章所记载的道成肉身的上帝,他在人间要进行怎样的工作。

我们已经花了两周的时间分析了第一件事,就是迦拿的婚宴,看到了在人的困难中他实行恩典,成为人的帮助。我们今天要看的第二件事,就看到了他的审判。一个只注重恩典,而不注重上帝的审判的基督徒,常常是浪费恩典的;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看到上帝的审判而没有看见神的恩典,这样的人往往是惧怕神而不敢亲近神,无法经历神的同在和施恩。魔鬼往往在对平衡这两者的认识上搅扰我们,我们要警醒,本着整本圣经的启示,完整的认识神的威严和神的慈爱。从整本圣经的角度,我们看到上帝在启示他自己的时候,是先赐下律法,后赐下救恩,而当神来到人间对待人的时候,是先恩典后审判,所以我们今天传福音的时候,先把上帝的救恩的好消息告诉人,当人拒绝的时候,神就预备永远的火湖来审判这些人。

耶稣在逾越节上耶路撒冷,再次表明自己生在律法之下,完全遵照律法的要求做人,尽了诸般的义。这里是耶稣出来传道以后第一次进耶路撒冷。逾越节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献祭,按着律法,犹太人可以依着自己的经济情况,献上牛羊或者鸽子、斑鸠献祭,为自己赎罪。我们注意到耶稣进入圣殿,但却没有献祭赎罪,因为耶稣没有犯罪,不必请祭司为他献祭。耶稣来到世上的时候,是他自己作为献祭的人,他自己也成了献上的祭,他自己作为祭司,把自己献在祭坛上。
而在那个时候,四面八方的犹太人涌向耶路撒冷献祭,很多人就做了祭品的生意。由于犹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也有从事银钱兑换的,但可能出于方便信徒,竟然在圣殿里也有生意人从事这些行业。我们可以想象,人头攒动的圣殿,加上这些牛羊鸽子,银钱兑买的叫喊声,祭司宣读律法的声音,将是如何混杂的一个情景,那些真心寻求上帝的人们将如何听到上帝的声音?正如今天好的教会,我们在里面听到的是上帝的声音,而不好的教会,我们听到的是钱的声音。

这是上帝的殿吗?从前旧约所记载的殿,我们没有看到这些记载。上帝的殿是什么地方?是耶和华的殿,是神与人同在的地方,是神与人立约的地方,是神的道被教训的地方,是祭司侍奉的地方,是万民祷告的地方,是神荣耀彰显的地方。但耶稣所进的殿,是一个不圣洁的人造的——希律王。圣经中的头一个圣殿,是和平之君所罗门严格按照上帝的指示造的,但当以色列人离开上帝的时候,上帝也不再要那个殿,把它拆毁。事实上上帝的殿绝对不是建筑物,而是预表耶稣基督的那个殿,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以色列可以有许许多多会堂,却只有一个圣殿,我们有许许多多礼拜堂,但却没有一个可以被称为圣殿。

圣殿是如此重要神圣的一个地方,是神与人汇合的地方。连旧约中最合神心意的大卫都不可以建,因为他手中沾满了人的血,神不准他建神自己的殿,而是要大卫的儿子在和平的时期建上帝的殿。当所罗门把殿建成的时候,他把殿献给上帝,他说:“看哪 ,天和天上的天尚 且不足你居住的 ,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列王记上8:27)这就表明了上帝是超越时空的而居住在永恒之中的“三层天”,我们无法在地方以建筑的方式为他建一个住处。

所罗门的圣殿是圣经中第一个圣殿建筑,但“殿”这个字却是在创世记当中第一次出现的,是雅各梦见天梯之后所讲出来的,“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创世纪 28:17),这殿却不是指的任何建筑物,雅各所在的旷野连祭坛都没有。圣经中第一次提到“殿”不是指建筑,而是关系,是神的显现,是神与他的选民合一的地方。

所罗门所建的殿,到了先知以西结的时候,上帝的荣光就离开了,那殿就变成了普通的建筑,同样的,当上帝离开教会的时候,教会就成了普通的人的组织;上帝的灯台挪开的时候,信徒,领袖就无法再为上帝做见证。所罗门建的殿,就在尼布加尼撒的铁骑下被拆毁了。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八十年,回归的时候尼希米和所罗巴伯重建圣殿,但规模远不比所罗门王的圣殿。而到了耶稣基督的时代,篡取王位希律,起了雄心壮志,建了一座比所罗门王所建的还要大很多的殿,25公里之外就可以看见它的金顶,每一块砖有5000公斤,是金字塔的两倍。到耶稣进殿之时,已经建了四十六年,但这殿是不洁净的手建的,但当时的以色列人却将就把它看作圣殿,没有顾及这殿的源头,也去这殿敬拜上帝。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殿还是上帝的殿吗?这殿中的人还可以侍奉上帝吗?同样的,曾经跌到,曾经软弱,曾经堕落的牧师还可以侍奉吗?主的教训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马太福音23:2-3)殿还是上帝的殿,因为所传的是上帝的道,这殿中的人不足效法,这殿也不合神的心意,不蒙神喜悦。摩西的会幕,是源自上帝山上的启示;所罗门王建的殿,是根据神的许可;所罗巴伯所建的殿,虽小却合神心意;希律王,建筑大,美,精,却是出于私意、政治和人自己的名。“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么.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马太福音 24:2)这是耶稣基督对这殿的预言,在主后六十多年,罗马提多将军的军队,就应验了这个预言,因为希律在砖石中混杂了黄金,每一块石头都被拆下,整个殿也被烧毁了,这件事就被记载到今天在罗马古城的遗址上的提多凯旋门上。
耶稣也去了这殿,却不是去妥协,而是去审判,去恢复圣殿本来应该的样子。

唐牧师说他这一生最惧怕就是上帝的金灯台离开他的侍奉,而绝不是人的离开。“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示录2:10),斯提反(Stefan)至死忠心,而冠冕这词在希腊文中就是Stefan,唐牧师以此为志,自己的英文名字也是Stefan,盼望能够至死忠心。

约翰福音2:1-11(2) (26/7/09)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约翰福音2章1-11)

上一次我们已经看到,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在走他在人生的路程的时候是非常关注人的需要的,耶稣非常注重人的婚姻,他第一次以神的权柄和能力施行神迹就是在人的婚宴上。

人的婚姻是非常特殊的,不仅是神所设立,人类借以繁衍的途径,也有彼此忠诚,彼此扶助的责任,而一般人对于婚礼是没有经验的,所以迦拿婚宴酒用完的情景对于新人来说是非常难堪的事件,而新人作为当事人,也无法脱身来处理这样的尴尬,是一种无助的境地。

人有多少计划,有多少谋略,有多少预备,在历史当中就折射出人有多么有限。我们既被时空所限,又被经验限制,更被罪所束缚无法正确估计自己,无法认清现实,这样的境况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往往处在迦拿婚宴上如此尴尬的境遇。酒用尽了,自己又无法脱身,强颜欢笑却不得不直面即将显现的危机,你该怎么办?

感谢上帝,当主在我们中间的时候,我们人生所遇到的苦难,主早就有了预备,在人生最紧要的关头,在人生最危急的时刻,你是否有邀请耶稣?在你的婚姻中,你的事业上,你是否有邀请耶稣?

玛丽亚在那里,存心善良,预备自己发现别人的困难,就告诉耶稣基督他们酒用完了。玛丽亚处于怎样的一种境地?她的孩子就是她的上帝。这将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情?我们很难理解,但我们知道她是真心尊主为大的女性。当耶稣基督的回答显出上帝的主权和威严时,玛丽亚就顺从了,她反让婚宴上的人听耶稣的话,“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这些下面的人也顺服了。

当神的时间到了,耶稣让他们把六个石缸装满水。这石缸是当时犹太人在宴会之前洗手只用的。六个石缸,代表这是很有权势的一个家庭,要招待很多客人。水倒进去,在拿出来,然后就要拿到席上去,这在常理看是没有什么道理的,会让人很诧异,而这也恰恰是神有时做事的方式,不合你的道,也不合我的理,但你的道、我的理,都不是真理。耶稣吩咐人将洗手的水给客人喝,这是我们的理性不能理解的。

许多事情我们以为没有道理,是因为我们在头脑中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认定了自己所认识的道理,我们认为洗手的水就是洗手的水,就是脏的,但圣经让我们看到,神的作为乃是用他改变的大能将脏水变成了美酒,上帝认定不是脏的,人不可以依旧看这缸里的是脏的,神已经洁净了。上帝的大能,改变那些看起来不可能改变的。很多最反对基督教的人被神的道所改变可以成为上帝忠心的仆人,比如使徒保罗。神所改变的,我们不可以仍然以旧有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我们要学习巴拿巴,作为敢于接纳上帝已经接纳的保罗。

耶稣的第一件神迹,以洁净的能力,把人看污秽的水,转变成了最甜美的水酒。我们因为心中的污秽,我们常看天地不洁净,当一个人的心地被洁净的时候,他就能看到神所洁净的新天地。这些工人,他们顺服耶稣的指示,不反驳,不辩论,就见证了水变成了酒的神迹。管宴席的尝了,就找来新郎,因为惊讶好酒放在后面,这是和当时的风俗相背的,这乃是神的作为,有神的能力在其中。

约翰福音2:1-11(1) (12/7/09)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约翰福音2章1-11)

在开始写札记的时候,我实在没有想到唐牧师要用超过9个月的时间来查考约翰福音第一章。约翰福音第一章在圣经中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所蕴藏的真理,所启示的道是极其丰富和奥秘的。约翰福音高举着耶稣的神性,没有记载耶稣的降生,也没有记载耶稣的升天,而是开宗明义宣称道就是上帝,宣称道成了肉身,宣告道成了神与人之间的中保。

第二章记载耶稣基督传道初期的两件大事,一个慈爱恩典的实行,另一个是神公义彰显的审判,这就总括性的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怎样在世上做人而代表天上的上帝。这两件事的对比是非常明显,在迦拿的婚宴上,耶稣基督成了在困难之中人的帮助,而耶稣洁净圣殿,显出他绝对的主权和审判人类的威严。

首先我们来看迦拿的婚宴。迦拿是加利利境内离拿撒勒附近的一个小镇,玛利亚被邀请了,耶稣和门徒也被邀请了,这表明耶稣基督作为人,是有活跃的社会生活和联系的。

这件事表明耶稣基督非常尊重人的婚姻。婚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父母孩子其实人都没有真正的选择,但配偶是人的选择,事关人生的幸福。很让我们得安慰的是,当耶稣被邀请的时候,他就出席,这表明神是非常尊重婚姻的。唐牧师非常风趣的提醒还没有结婚的会众,在婚礼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写请帖邀请耶稣也参加,他也一定会来的。邀请耶稣基督进入我们的婚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耶稣做主的家庭,可以免去很多非常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从第一天起他就来了,他就与我们同在了,他也成了我们时时的帮助,这恩典是无法数算的。婚姻事关重大,基督徒在婚姻的事情上一定要寻求主的帮助,不至于遗憾终生。

这是四福音书中唯一一次提及婚宴的记载,也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的神迹。耶稣的第一次神迹,不是平静风浪,不是医治病患,不是五饼二鱼,而是在人准备组建家庭的时候,成为人的帮助。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也创立的婚姻,“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主定了规矩,“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家庭、婚姻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不是人本的,而是神所设立的。我们要在家庭中照着神放在我们里面他的形象,靠着主,把主的爱彰显出来,把荣耀归给神。

这里对玛利亚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这位女性是非常愿意帮助人,非常有爱心的。圣经中有几处这样的细节的描写,迦拿的婚宴就是一处。圣灵感孕玛利亚诞下耶稣基督,这个女人是预备为主受苦的,是真心尊主为大的。要知道一个犹太社会中,未婚生子的女子是可以被石头打死的,玛利亚对神的顺从,从天使加百列告诉她消息的那一刻起,始终如一,“我心尊主伟大,我灵以我的救主为乐……(路加福音1:46-47)”就是玛利亚千古铿锵的尊主颂。上帝对她说,“刀剑要刺透你的心”(参:路加福音2:35),你能接受吗?你能忍受吗?你愿意遵行神的旨意吗?你能吞下所有种种的羞辱吗?玛利亚就是这样做的。

圣经中几次记载耶稣和玛利亚的对话都很耐人寻味,第一次是耶稣十二岁时独自留在圣殿,玛利亚对他说找他找得很辛苦,但耶稣的回答却是“岂不知,我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参:路加福音第二章)。从常人来看,母亲听到儿子这样的回答做何感想吗?岂不是很尴尬,很羞辱吗?玛利亚是默默的接受。在这里,玛利亚发现了别人遇到的困难,婚宴中酒用尽是很羞辱,很尴尬,很难为情的一个情景。她想要帮助人,却没有什么好办法,她的心意就成了她的祷告,她告诉耶稣“他们没有酒了。”,但没想到耶稣的回答却是:“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

这是很难理解的一段经文,耶稣作为人子为何对自己的母亲如此的无情,如此的粗鲁,如此的不留情面?中文和合本的翻译,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忌惮,把“妇人”改成“母亲”,实属妥协之举。玛利亚的回答是什么呢?“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就是这样的顺从,就是这样的忍耐,就是这样的跟随主。

那么耶稣为何如此回答呢?我们必须从神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这就告诉我们当耶稣在地上,以神的身份行神迹的时候,人是完全没有份。神的作为,神的旨意,神的神迹,神有绝对的主权。迦拿婚宴上的耶稣,是以道成肉身上帝的身份,把神的神性彰显出来。耶稣这样回答玛利亚,就告诉我们在神的作为,神所行的神迹这件事上,没有任何神人合作的可能,完全没有玛利亚的分,完全没有人的分。我们相信,耶稣的回答是以一种非常威严,非常恳切的语气来对玛丽说的。

满有顺从,满有忍耐,满有爱心,同时满有智慧的玛利亚告诉我们,“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愿教会中有更多的姐妹能够像玛利亚一样跟随主,也成为别人的帮助和祝福。

Friday, July 10, 2009

约翰福音1:43-52 (5/7/09)

耶稣基督呼召门徒,是福音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约翰福音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和其他几部福音书都不一样,在马太、马可、路加福音中有记载耶稣祷告整夜第二天呼召门徒,这表明了呼召门徒的重要性,耶稣需要祷告整夜、寻求上帝的旨意才做出决定要呼召谁,这些承受呼召的门徒要担起把福音传给全世界的重担,这就要让我们反思今天很多神学院的招生和选材,是不是像耶稣基督一样小心寻求神的心意,还是流于世俗,让一些心地不纯的人混入教会。

耶稣的呼召,不是在宗教中心耶路撒冷,也不是通过考试,而完全是神的主权的彰显,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神拣选人,而不是人选择神。耶稣所呼召的门徒,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他们在当地社会都是有一定地位、权势、经济基础的,而当神的呼召临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放下一切,跟随主。马太是税务官、彼得可能是当地渔业的领袖,可以带刀进入耶路撒冷的执政处。

短短一段经文,却隐含了我们信仰中很多关于呼召,布道的信息。面对耶稣当面的呼召,这些人的反应如何?这些人在对别人传讲耶稣的时候的方式如何?对方又是如何反应的?耶稣基督和他们同住,就显明了圣子来到人间,如此的降卑,他愿意与众人同在,愿意分享生命与众人。他在门徒面前没有保留,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完完全全打开给他们看。耶稣基督在世上,没有靠着神秘主义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是完全诚实、开放、坦诚的将神的荣耀、权柄、尊贵、慈爱显明出来。这又是今天的传道人所应该效法的,今天的传道人有很多愿意走神秘路线来建立权威,但主不是这样做的。

耶稣所拣选的,除了后来卖主的犹大,都是从加利利出来的,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耶路撒冷的律法师?为什么不是罗马帝国的哲人名士?这里面隐含的信息是什么?是耶稣不能用这些人吗?不是的,主后来还呼召的保罗。唐牧师今年7月在香港的神学讲座的题目就将是“雅典、耶路撒冷和加利利”。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建立在希腊文化的知识论以及希伯来的信仰文化来建立起来的,而今天世界的主流文化,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很伟大,但就现实来看,它还不是世界主流的文化,甚至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耶稣基督这种选择,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新约的开始,约翰不是在会堂呼喊,而是在旷野。一个重要的原因,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已经被民族主义遮蔽了眼睛,正如今天的很多政治家的做法一样,“爱国”,“保种”这一类口号是很能吸引民众的支持的。耶路撒冷的弥赛亚观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戴上这样的有色眼镜开圣经,就不能完整的认识旧约圣经中所启示的那一位。耶路撒冷所盼望的弥赛亚,是军事的弥赛亚,是民族的弥赛亚,是政治胜利的弥赛亚,这就导致了犹太教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很狭窄的。但耶稣基督的所成就的救恩乃是普世的,福音是要传给万国万民的,而不是片面狭隘民族性的。犹太人所犯的这种“狭窄主义”的错误,我们今天的教会也是要警醒。

值得指出一点的是,当时到约旦河听约翰的道的有很多,但加利利人可能是要走最远的,这从一个侧面也让我们看到来到约旦河的加利利人那样追求的心志。我们相信,这些人是很淳朴、很单纯、很追求的人,他们可能不如耶路撒冷法利赛人那样熟读圣经,但也正是如此,他们受到了错误观念的影响就相对小一些。

但这些被拣选的人并不是完美的。“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拿但业的这个反问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是历史传统上的偏见。但这些人却愿意接受耶稣就是那一位弥赛亚,没有军队,没有属世的权柄,也没有武力,这都是耶路撒冷的宗教人士所完全不能接受。这些人可以接受耶稣为基督,他们里面还有一个纯洁的良心,他们也受了施洗约翰的影响,“上帝的儿子”,“上帝的羔羊”,这是施洗约翰的见证,真的是要人因他的缘故可以信,可以信耶稣是弥赛亚。

拿但业一开始不接受耶稣,但耶稣却称他为“真以色列人”,他很疑惑,耶稣就明说在无花果树底下就看到了他。原来无花果树茂密得不得了,仅凭肉眼实在不能看透,但在神却不仅看见了人,更是看清了人的内心。这样的回答,叩开了拿但业灵魂,让他产生了根本性的回转。“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这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话,一句话中含有了耶稣基督的三个名分。“拉比”、“神的儿子”,“以色列的王”,这在圣经中是独一处。这样的回答很伟大,很不得了,但耶稣的回应更是深刻,更耐人寻味,就是神的道的无限 “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第一章开始,“太初有道”,第一章中间,“道成肉身”,第一章最后,道成了神与人之间的中保。道从天到地,到天地之间的中保,这是怎样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构!

耶稣基督自天而来,在地三十年为人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出来工作,他所拣选的门徒,不是所谓继承犹太传统的律法师,也不是靠着理性的希腊学人,耶稣基督所要成就的工作,不是人的遗传,乃是上帝的旨意,他要做的工作,不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扬,而是成就历史的中心,所谓历史,不过是His Story,He creates his own. He creates the best.

这样,在新加坡《约翰福音》第一章的查经就结束了。

约翰福音1:35-42 (28/6/09)

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 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 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约翰福音(1:35-42)

鉴于唐牧师的约翰福音讲道已经可以在网上下载了,我在这里就简单分享一下我听道的一些理解。新加坡的讲经会现在搬到了女皇镇的正道堂,愿神继续大大使用他的仆人。

施洗约翰为耶稣基督作见证有两个很重要的名词,一个就是前面讲的,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还有就是这里的指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羔羊。

耶稣基督身上巨大的反合性被这两个简洁的名字很好的表达了出来,“上帝的儿子”是荣耀的基督,而“上帝的羔羊”是受苦的基督,这两个是平衡的,不可偏废。不能只看到基督的荣耀而忘记了他的荣耀是透过他的受难而被彰显;也不能只看到耶稣基督的道德,而忽略了耶稣作为上帝儿子,三一上帝第二位格的主权和神性。

无论是在创世纪中上帝宰杀动物为亚当、夏娃做皮衣,还是亚伯拉罕献以撒时作为替代的羔羊,再到摩西律法中的赎罪祭,代罪羔羊的观点隐藏在旧约当中,直到新约显明耶稣正是上帝的羔羊,也正是为我们赎罪的那一位。

去年以来,每当我思想耶稣的救赎,有时会得到一些超理性的体验,神的爱是奇妙的,神的能力的奇妙,神的恩典更是奇妙,被上帝的爱所充满的感觉很幸福,自己又是那么的软弱和不配,但神的恩典是大的,是足以依靠的。愿神的心意成全!

Friday, June 5, 2009

约翰福音1:29-34 (8) (24/5/09)

圣灵的洗的解经,进入了第七次。

使徒行传中圣灵第四次降临,乃是在外邦之地的以弗所。(参 徒19章)。当时以弗所有些信徒已经受了约翰的洗,但保罗强调当信那将要来的,就是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保罗又为他们按手,圣灵就降下来了。这里面强调的是洁净人、重生人的是圣灵,而上帝的教会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之上,亚波罗不是使徒,也不知传的是什么道,不知信徒信的到底是谁,认为受的洗还是约翰的洗,而保罗是主亲自拣选为外邦人做使徒的,他不仅在传讲福音的时候正本清源,强调我们信仰的核心,让信徒奉耶稣的名受洗,而且上帝也差遣圣灵降下印证了保罗使徒的身份。

我们看到这四次圣灵降临在形式,对象,表现,程序上都不尽相同,因此绝对化任何单一次的经历来建立一种教义都是不对的。受没受洗、说不说方言、按不按手、有没有超自然现象都不能作为绝对化圣灵经验的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四次圣灵降临的经验,无不是有使徒见证的。教会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础上的(参 弗 2:19),而耶稣自己的教会的房角石。在当时的时代,房角石的功能不仅仅是承重,还有连接的作用。我们知道整本圣经的中心乃是耶稣基督,而使徒和先知正是新旧约圣经的出口。我们也注意到新约圣经凡是一起提到使徒和先知,必是把使徒放在先知前面(参 弗4:11,林前12:28),这如何理解呢?因为新约才是旧约的基础,只有透过新约你才能明白旧约中预言的那位弥赛亚。没有新约,我们就不能真正明白旧约,新约成全了旧约。比如,若不是透过新约的启示,我们就不能明白以赛亚书53章中所预言的那个受苦的弥赛亚。

圣灵的四次降临,印证了福音传开的四个境界,从此新约圣经中就再没有提过圣灵降临的事情,福音的时代开始了,福音的信息就从耶路撒冷开始,一直传到地极,一直传到今天。我们今天使徒和先知都不在了,但上帝已经藉着使徒和先知留下了完整的圣经,今天的教会要回到圣经,按着正意分解上帝的道,持守这从使徒而来的信仰。

论到水洗的方式,唐牧师强调没有必要绝对化任何一种形式,点水礼或是濅礼。洁净人的是圣灵,而施洗者乃是耶稣基督。圣灵的洗一次成全,果效直到永远。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哥林多前书 12:13)

关于圣灵的洗的解经,至此告一段落。

Friday, May 29, 2009

约翰福音1:29-34 (7) (17/5/09)

圣灵的洗的解经,进入了第六次。

圣灵在撒玛利亚藉着使徒保罗按手降在归信的犹太人身上(参 徒:8),为什么教会在归信受洗之后还需要使徒的按手呢?在使徒行传的记载中这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对使徒权威的确认,在教会初期,需要使徒亲自肯定的才是被认可的真教会,而腓利并不是使徒,虽然神使用他,传福音很有能力,引起社会的振动,甚至当地有名的行邪术的西门也归信了,但教会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的,教会所传承的信仰,是从使徒的见证而来的。

其次是腓利传福音很有能力,但是他却没有如保罗一般戳破西门的假信,这种权柄是非常特殊的,我们在现在的教会中有这种权柄吗?求主怜悯,我们要慎思明辨,“亲爱的弟兄阿,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翰一书4:1)

我们看到使徒行传二章所描述的和第八章所描述的圣灵降临在现象上是不一样。一次是耶稣所应许的圣灵直接降临,一次是藉着使徒的按手,一次是有大风、火、方言等等奇异的景象,另外一次却没有,一次没有提到使徒和门徒在圣灵降临之前的洗礼,另外一次却明确提到归信和奉耶稣的名受洗。

我们现在来考察圣灵的第三次降临,也就是在外邦人哥尼流的家里。(参 徒:10)

上帝先一连三次给彼得意象,让他吃律法中不洁净的食物,彼得明知是主的吩咐,但他的传统和律法却一再告诉自己不能吃,神说:“我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不洁净。”

是不是神的启示也能朝令夕改呢?不是的。上帝的启示是绝对不变的,不洁净的仍然是不洁净,这个位置并没有变,但上帝却有新的引导,上帝却有大能去洁净这不洁净之物。上帝所造之物,本都是好的,是在人堕落之后神才赐下律法给摩西指明洁净之物与不洁净之物,这“不洁净”是从什么角度的启示?

这是我们基督徒信仰中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我们要持守使徒所传承下来的信仰,另一方面你要观察上帝在这个时代的工作。我怎样能不像彼得那时一样,本已经接受了主赐下为万民传福音的大使命,却仍然受传统的捆绑。听道与行道的脱节,是基督徒面对的一大难题。我们求主怜悯,加给我们力量,让我们能摆脱字句的捆绑,高举上帝的主权,而不是人的遗传。

哥尼流归信的记述中,我们看到神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神在成就一件事的时候,双方面都有感动,哥尼流收到天使的信息,彼得也看见了神的异象。所以不能以单方面的感动、胁迫其他的肢体,如果对方没有相同的感动。在听彼得讲基督的福音的时候,圣灵就降在哥尼流家中,确认外邦人也是教会的一员。我们要看到上帝的儿女寄居在各处。使徒行传8章和10章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一是彼得在教会中赶走了假信的狼,一是在狼群中召回了上帝的羊。10章中圣灵降临的时候,哥尼流还未宣信,也还未受洗,这和2章,8章又不一样,所以以某种现在来绝对化圣灵降临的方式是没有圣经基础的。

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传道人是上帝为他预备了听众,而不是他自己的功劳,他不过是上帝使用的器皿,福音的出口,所以我们不能看到有人信主就沾沾自喜,就骄傲,就把荣耀归给自己,求主让我们警醒。

另外我们看到外邦人的归信,是彼得开始的,彼得是使徒中的领袖,传福音的先锋,神使用彼得带领哥尼流归信,就表明救恩是普世的。在彼得之后,神特别拣选保罗,做外邦人的使徒,把福音在外邦传扬。

今天的教会虽然不再有使徒的确立,但上帝的所启示的圣经正是藉着使徒和先知所完成,今天的教会是坚固在神的话语之上,“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2:20)

圣灵在使徒行传中的四次降临,每一次都是在印证施洗约翰的见证。“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约翰福音 1:32-33)

Wednesday, May 20, 2009

约翰福音1:29-33 (6) (10/5/09)

圣灵的洗的解经,进入了第五次。

前面我们已经查考了,五旬节圣灵降临,乃是主耶稣所应许的“圣灵的洗”。

圣灵降临的描述在使徒行传中一共提到了四次,但在此之后圣经新约就没再提过,在早期教父的作品没有提过,在改教时期也没有提过。只有四次。

但即使是四次,是否和“一次成全,永远有效。”相矛盾呢?

主耶稣所命定的福音广传是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然后直到地极,这有一个明显的物理范围的递进。同样使徒行传中圣灵的四次降临,就是在耶稣撒冷(2章)、撒玛利亚(8章)、犹大地(10章)、最后是代表外邦世界的以弗所(19章)。

你可能注意到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降临和主耶稣的命令调换了位置,但你不要忘记第二次在撒玛利亚的降临,乃是犹太人,而第三次确是在外邦人哥尼流家里。这就表明了,福音的广传不是犹太民族性的,而是普世的。

我们已经思考过使徒行传第二章圣灵降临就宣告了教会的诞生,第八章圣灵降临在撒玛利亚处的信徒。他们已经听了腓利传的福音,已经奉耶稣的名受了洗,为什么还需要使徒从耶稣撒冷来为他们按手受圣灵?是不是听了福音、受了洗还不够,还需要按手,这第二次的祝福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圣经所启示的一原则就是教会是建立以先知和使徒为柱石(参:弗2:20),以耶稣基督自己为房角石的。使徒按手圣灵降下,正是使徒权威的认证。连腓利这样被主重用的仆人都没有给人按手受圣灵,我们今天难道可以为别人按手受圣灵吗?使徒们今天已经都不在了,但上帝藉着使徒先知赐下了圣经,我们要好好思考。

我们思考圣灵的工作,要清楚圣灵来,是叫人明白,不是叫人混乱;是叫人警醒,不是叫人癫狂。超自然的现象不代表一定是圣灵的工作。

耶稣撒冷派去撒玛利亚承认教会的使徒是谁?是彼得,约翰。教会差派宣教士要派遣最好的,这也是安提阿教会第一次差传的原则。
教会需要根基,这是彼得、约翰在撒玛利亚所作的工作。

Friday, May 8, 2009

约翰福音1:29-33 (5) (3/5/09)

唐牧师在新加坡纽顿生命堂的解经已经是第十年了,“白发催年老”,求主怜悯我们,好好数算我们的日子,好好做基督徒,好好为主作见证。

圣灵是圣洁的灵、圣善的灵、启示的灵,是高举基督、见证基督的圣灵。教会不能宣讲脱节的圣灵,更不能专讲圣灵,不讲基督。

圣灵的降临与基督的再来都是主亲自应许的。

“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徒1:5).
“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启 22:20)

这两件应许都没有确定的日期,但区别在于“不多几日”这个时间的限定,这就让我们看到这个将要来的保惠师就是五旬节降下的圣灵,而不是按照回教教义中理解的“保惠师”就是570年后出生的默罕默德。而圣灵降临的那一天,就是普世教会的生日。

按地位而论,五旬节圣灵的一次降临,是完整意义上的一次。在使徒行传中还有另外三次记录圣灵降临的经验。而我们要注意到,这三次圣灵降临的经验都是有代表性的,从耶路撒冷开始,到撒玛利亚,到外邦人,再到施洗约翰的门徒,这就是整个普世教会的总代表。教会从耶路撒冷开始,直到地级。

理解圣灵的一次降临和超越时间空间的工作,可以从我们与基督的同死,同埋葬,同复活来理解。当我们受圣灵的感动接待主的时候,圣灵就把我们带回到各各他,与主同死、同埋葬、然后藉着耶稣的复活而同复活。耶稣基督只死一次、只埋葬一次,也只复活一次,但救赎的果效却是永永远远的,也是超越时间。同样,圣灵的洗只有一次,就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下的时刻,圣灵赐下之后就不再收回,但对每个历世历代的圣徒来说,圣灵的洗的果效是永永远远的,超越时间的。

一个受了圣灵的人,是有内心的需要要弘扬主基督的名,而不是自己的名。人弘扬自己的名,就是在建造巴别塔了。教会不能合一,是因为教会在传自己;教会能合一,在于传扬基督。

Tuesday, May 5, 2009

约翰福音1:29-33 (4) (26/4/09)

这周唐牧师继续就圣灵的洗的问题查考圣经。

我们要知道只有圣洁的神才可以使人成为圣洁,这就揭示了只有耶稣基督才可能是真正的施洗者。

“不过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使徒行传 1:5)这是“圣灵的洗”在圣经中第五次的出现。这次出现乃是主耶稣在升天之前亲口说的。这次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就证实了施洗约翰在前四次所做得预言乃是真实的。耶稣基督在福音书记载中共行过三十五次神迹,但却从没提过圣灵的洗,施洗约翰在最开始就预言真正的施洗者就要来到,而耶稣基督在地上最后印证了这个语言,证明他就是那位施洗者。

在使徒行传第二章中记录了圣灵降下的历史时刻,而我们可以按着主耶稣的应许明白这次圣灵降下和主应许的圣灵的洗是同时发生的。圣灵降下是上帝在永恒当中所定的旨意,是历史上用不重复的一天,是上帝的Cairos,圣灵降临的日子就是教会诞生的日子。被上帝拣选的人们开始聚集,被分别为圣。

“圣灵的洗”是不重复的历史时刻,有永远的果效。救赎在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那一天就完成了,而我们在之后的历史中的某一天经历重生得救,正是圣灵将我们带回到各各他,让我们可以与主同埋葬,以后也同复活。我们重生得救受圣灵的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天,但这个果效却是五旬节圣灵降临果效的延续。五旬节圣灵的洗,包括历世历代万邦万族万民所有蒙恩的救的人,也就是圣教会,也就是主的身体。

这一次,不重复的洗,在使徒行传中的记载是非常明显的。

“不过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使徒行传 1:5)——这里是将来时态,因为十天之后圣灵才降临。

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使徒行传 11:15-16)——这里用的是过去时态,意思是主的话中说的那件事是过去发生的,也就是五旬节圣灵降下的那天。清楚的说明主所应许的圣灵的洗,在五旬节那天已经成就了。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哥林多前书 12:13)——这是圣经最后一次提到“圣灵的洗”,这里用的是过去完成时态,清楚表明圣灵的洗是一个已经成就的历史事实。

当我们明白圣灵的洗是一个在五旬节圣灵那天就已经成就了的事实时,我们就应该明白今天很多人以将来要发生的口吻说“你受了圣灵的洗吗?”并不是一个符合圣经的教导。

回到圣经,是唐牧师所倡导的归正福音运动的一个主旨。圣灵的洗,不能和重生得救相分离,也不是所谓“第二次的祝福”,而是一次整体性的洗礼,而洗礼的对象是整个圣教会,也就是被在基督里蒙拣选的那一群人。

如果把圣灵的洗,归于一种个人性的宗教体验,那么强调外在的现象,强调圣灵的洗的记号,强调方言的灵恩运动就不难理解了。但我们要求主开启我们的属灵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五旬节圣灵的降下,不仅仅有大风、大响声、地震,如火如舌的现象,更是有使徒们勇敢的为基督作见证的生命改变的内涵。

很多华人教会为了教会增长的缘故都走上了灵恩路线,认为不走灵恩路线就不能有教会的增长,这是很可惜的,唐牧师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唐牧师印尼教会有一位传道人到澳大利亚开会,当地的一位姓谢的牧者就强迫每一位与会者都要会说方言,这位传道人先是说国语,谢某听得懂,不认为这是方言,所以这位传道人就说广东话,谢某还是听的懂,也不认为这是方言,而这位印尼的传道人没有办法,又不能假装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的什么的“方言”,于是开始说印尼话,谢牧者听不懂印尼话,于是赞许这位传道人会说方言。

教会不能按正意传讲上帝的道,我们应该哭。

下次唐牧师要讲解使徒行传中四次圣灵降临所代表的含义。

Sunday, April 26, 2009

约翰福音1:29-33 (3) (19/4/09)

唐牧师继续就圣灵的洗的问题查考圣经。

当我们回顾教会历史,一个经常的误区就是认为初期教会关于圣灵的教导一直是模糊的。当三一论、基督论都在初期教会以信经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时候,关于圣灵的教义似乎是空白的。

而且初期教会时期,有一个叫做孟他努派的异端,带着女先知说预言,强调直接从圣灵领受启示,而不是尊重从使徒传下来的圣经。关于孟他努派的记载很类似目前的一些灵恩派的聚会,他们强调从现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圣灵,比如悬浮在半空之中。这一派的学说一度很流行,甚至包括最先提出“三位一体”的初期教父特图良晚年都陷于这个异端之中。

作为三一真神的第三位格,圣经中没有对圣灵的教导吗?不是的。加尔文的一个伟大的贡献就是他在整本圣经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关于圣灵的教义。圣灵是一位“施恩的灵”。

三位一体在救恩中的工作是,圣父预备救恩,圣子成全救恩,而圣灵实施救恩。

圣灵来,是为了高举耶稣基督,我们也因此看见圣子的荣耀。
圣灵来,是让人对自己的罪产生亏欠,进而可以悔改回到上帝面前。
圣灵来,把上帝启示的亮光显明,门徒便接受了真理而成为圣洁。
圣灵来,用说不出的叹息为我们祷告,让我们与天父恢复正常的沟通。
圣灵来,赋予圣徒以能力,得以忠心的为耶稣作见证。

圣灵是主动的。他主动地把人带到上帝的旨意中。正统教义关于圣灵的教导一定是要从本质入手,紧紧抓住圣灵是真理的灵、圣洁的灵、施恩的灵。圣灵不与真理分离,认识圣灵也不能仅仅以现象入手。

那么如何区分超自然的现象与圣灵的工作呢?如何在相似的现象中间看清本质呢?使徒的信仰是以现象来判断的吗?还是试图传下来的教训?这点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有清楚的交代。“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摩太后书2:2) 短短的一句话就涵盖了四代传道人——保罗,提摩太,“教导别人的人”,被教导的第四代。这传承的中心是什么呢?是提摩太所见正的保罗的教训。这就和《犹大书》中“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参 犹1:3)相对应一致。可见在使徒的理解中,真教会的记号在乎是否传承使徒的教训。

今天灵恩派的教会是在数量上最复兴的教会,那么数量就是真教会的记号吗?我们必须看到灵恩运动过度重视现象而忽略真理所带来的副作用。多伦多祝福就是一个很好的警戒。

很多灵恩教会强调一种方言是圣灵的洗的记号,另一种方言是圣灵的恩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好好查考圣经,圣经中圣灵的洗出现过七次,其中四次(太3:11,可1:8,路3:16,约1:33)都是施洗约翰关于将要来的那位以圣灵施洗者的预言。我们强调过很多次,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施洗者,施洗约翰的水洗不过是预表。“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一个“反”字强调的是观念的改变,突出了这位真正施洗者的“先存性”。而在摩西的诗中我们知道“先存性”乃是上帝的记号。“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90:2)。

水洗能让人得救吗?不是这样的,你要查考使徒行传第八章那行邪术的西门,虽然奉耶稣的名受了水洗,却要向彼得买圣灵的恩赐。彼得的回答是坚定的:“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徒 8:20-21)。

有一个问题可能比较不容易理解,既然施洗约翰的洗是悔改的洗,那耶稣也受了约翰的洗,难道圣子也需要悔改吗?施洗约翰已然认出他是羔羊,他是先知预言中先存的那一位,所以他知道他是不配给耶稣施洗的。而基督的回答是:“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太3:15)”,耶稣受洗,表明他生在律法之下,对上帝的绝对顺服。当耶稣受洗之后,圣灵就如鸽子般降临在他身上,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参 太3:17)。如果你够细心,你就知道这是圣经中记载的圣父、圣子、圣灵同时出现的一次。圣灵的降下,也使施洗约翰藉着差他来的上帝的话明白眼前的耶稣就是那位要用圣灵施洗的救主。(参约1:33)

约翰福音1:29-33 (2) (12/4/09)

这周唐牧师没有按照正常来查考约翰福音,因为是复活节,唐牧师证道的题目是《不能被死拘禁的耶稣》

主题经文:
他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使徒行传 2:23-24

基督的死与基督的复活是整个基督教信仰的两大支柱。如果基督没有死,就没有由基督肉身的死所产生的代赎的果效,我们就不能藉着基督的死来恢复与神和好。没有基督复活的得胜,就没有基督为我们战胜死亡的权势。基督的死与复活,让他可以成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也是人类回到上帝面前唯一的桥梁。

基督道成肉身,他的生就是为了死,为我们死。而基督的死就是为了证明他不能死,因为人子乃是生命的主,“因为你必不把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必不容你的圣者见朽坏。”(诗篇 16:10),基督的死乃是真实的经历了死亡的状态和过程,但他的死却不像世人一样死在死的权势之下。世人皆因罪而死,但基督的死乃是承担了众人罪的代价而赐下新生命的死。他既不死在罪的权势之下,就定然不能被死拘禁。

圣灵的能力——离开“安全”领域

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复活以后乃是在加利利的山上向他的众使徒发布向万民传福音的大使命,加利利乃是使徒们当初蒙召的地方,主也与他们同在四十天,讲授天国的真理。然而,耶稣在升天之前最后却吩咐使徒们要回到耶路撒冷去等候圣灵的降临,耶路撒冷距离加利利还有两天的路程,等候还是出发,这是传道人生活的一大难题。

使徒们和耶稣一起生活了三年半,难道真理装备还不够吗?使徒们见证了基督的死与复活,难道还不能相信吗?但基督告诉他们还需要最后的装备——圣灵所赐下的能力。

圣灵的能力不是神学院的知识,没有圣灵的能力教会就不敢放胆讲神国的道理。基督在四十天里,乃是对使徒们传讲上帝国度的奥秘,而今天福音派把福音就简单理解为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的“神爱世人”,而缺乏上帝国度的观念,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教会都在本着自卫、本着安全的原则来Play Safe,这正是今天教会失败的原因之一。香港97回归的出国潮,最先跑出去拿绿卡的就是牧师!

在耶路撒冷等候圣灵的使徒们一开始也是如此,他们顾及个人的安危,把门关上在屋子里恒切祷告,但我们看到圣灵降临以后则抛开一切的恐惧高举十字架,当一个人高举十字架的时候,福音的门就开启了。不高举十字架传福音缺乏那种发自生命深处的爱心,传讲的不过是知识,因此没有能力。而当一个人真正被圣灵充满的时候,他就能如彼得一样放胆传讲福音,福音的门也就自然开了。

方言的赐下——冲破语言的障碍

当圣灵降下的时候,有神迹伴随,使徒们突然可以讲别国的话,也叫做讲方言。原来那时五旬节,有很多从其他国家来耶路撒冷的散居犹太人,他们早已不明白希伯来话,而是听别国的话,所以当使徒们受圣灵讲方言的时候,他们就惊讶听见有人用他们的家乡话,讲说上帝的大作为。(参:徒2:1-11)我们注意到,方言在这里使听不懂的希伯来话,变成了听得懂的家乡话,而圣灵降临的这一天,就是教会开始的一天,三千个人受洗领受新生命。如果我们查考旧约我们就知道,当律法赐下来的时候,乃是有三千个人被杀(参:出32);这和圣灵降下三千人得生命刚好相对。三千人为何能得救,乃是听见了福音,他们只有听见听的懂的语言所讲述的福音,他们才能真正明白福音。

所以,方言赐下,一方面向教会宣告,福音不仅仅是赐给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的,而却是普世性的,是对万国万民传讲的福音。另一方面,就是让由于语言的原因听不懂的,乃可以听懂福音。有一个事实可以让我们看清方言对福音的这种象征意义,圣经今天已经被翻译成超过一千种语言,是万国万民的福音。

如果我们忽略本质,而仅仅注意现象,我们就很容易被今天一些灵恩教会对方言的误导所蒙蔽。因为方言已经被上升到圣灵的洗的记号,所以人们就从追求圣灵,变成了追求方言。方言从圣灵的恩赐就成了今天那种可以被教导,可以补习的方言。今天的那种乱动舌头发出奇怪声音的方言把明明可以懂的讲成听不懂的,这不是圣经中所记载的方言。方言的恩赐从上帝旨意,变成了人的雄心大志,重要的深意被丢弃了,而不重要的现象却成了侍奉的中心,这是违背圣经总原则的。

方言的赐下,背后有一个美好的意象就是语言需要同一。如果我们还记得巴别塔的故事,当人类为了传扬自己的名的时候,上帝就变乱人的口音,语言不通所造成了误解和混乱,使巴别塔的工作无法继续。然而圣灵所赐下的乃是在基督里合而为一的心,上帝赐下方言,让语言的障碍不再成为福音传扬的阻碍,让人们可以听见福音回到上帝的面前,这是方言的神学。

永恒的救赎——战胜死亡的权势

哥林多前书 15:55-56勾勒出一个非常清晰的关于罪、死、律法的三角形。“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人既违背了律法,就犯了罪,而罪的工价就是死。但保罗这里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得质问并解答死亡的权势,因为他知道“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 15:57)

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非常勇敢的人,比如毛泽东,他竟可以说出“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话,一个人喜爱争斗到这个地步,这是不折不扣的巴别塔精神,然而他却没有说出“与死斗;其乐无穷”,因为若没有耶稣基督,人类自己无论文治武功辉煌到怎样一个地步,都要败在罪的权势之下,被死的毒钩捆绑。英国最鼎盛时期的的维多利亚女王临终前用尽力气呼出三句话。“How big is my power!我的权力多么大啊!How great is my glory! 我的荣耀多么辉煌啊!How short is my life!我的生命是何等的短啊!”我们可以历数最有权势的人,秦始皇、亚历山大、奥古斯都、成吉思汗等等,但只有耶稣基督战胜的死亡,也只有耶稣基督有资格代替人去尝死亡的味道。

耶稣基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他不能被死拘禁,乃是要得胜死亡,他应许信他的人得生命,得更丰盛的生命。信他的人要明白,“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罗 14:8)

因为“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参:罗14:9)

Saturday, April 11, 2009

约翰福音1:29-33 (1) (5/4/09)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
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 (约翰福音1:29-33)

一月不见,约翰福音的查经又重新开始了 :)。 请有负担的弟兄姐妹为唐牧师祷告,让他继续有能力做主的工作,也求主在我们中间多兴起像唐牧师这样的牧者做主的工作。愿荣耀归主。

这周的查经会,唐牧师着重讲解了“圣灵的洗”这个20世纪以来教会争议最大的概念。

在旧约中基督论的领受的最高峰是大卫,而新约的基督论则是以施洗约翰的见证为基础的。而施洗约翰的见证首先是看到了一个受苦的弥赛亚,“上帝的羔羊”,紧接着就是见证基督的先存性,“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而施洗约翰另一个伟大的见证就是指明耶稣基督是才是真正的施洗者,而且他是用圣灵的洗。

这是“圣灵的洗”这个概念在圣经中七次出现中的一次,也是约翰福音中的第一次。在20世纪,灵恩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灵恩教会对于“圣灵的洗”的教导和传统的使徒教训却不相同,更有极端的灵恩教会单纯把说方言作为“圣灵的洗”的记号。基督教会增长最快的就是灵恩教会,从表面上、从数量上看教会大大的复兴。

但我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圣灵的祝福?是不是单纯人数的加增,事业的成功,金钱的繁荣就是圣灵的祝福呢?这样的复兴是不是圣经所启示的复兴?

唐牧师认为教会的复兴要具备下面这五个条件:

1. 正信的复兴。真正的复兴必然是教义正统性的福音的复兴。
2. 正知的复兴。本着以信求知,本于信以至于信的教训,真正的复兴会让我们的理性回到真道之上,理性蒙圣灵的光照,如保罗一样,“我深知我所信的是谁。”(参:提后1:12)。
3. 正行的复兴。藉着蒙圣灵光照,懂得耶稣所赐下的真道所产生的信心的果效,蒙宝血洁净而来的圣洁的位分。真正的复兴必然是众人生命的回转,过圣洁的生活。
4. 正侍的复兴。真正的复兴所产生的服侍观,是整全的信仰和生命对基督爱的回应。
5. 正传的复兴。正信、正知、正行、正侍所带来的复兴一定也须是传福音的复兴。圣徒同心合一传讲上帝的道,让福音广传,完成主所赐下的使命是复兴必不可少的因素。

有正信、正知、正行、正侍、正传的复兴才可以被称为是真正的复兴。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正火”,当一个人,一个教会,一个国家复兴的时候,他一定不是变成冷冰冰的只有知识没有爱心的生命,也不会变成只是凭着血性,不尊重真理的颠狂,而是一定被灵火焚烧的生命。上帝的道正了我们生活的准则,这样的复兴是上帝所悦纳的复兴,旧约时亚伦按照耶和华的吩咐献祭,主的火就在众人面前悦纳这牺牲的祭(参:利 9:24),新约中的祭物就是主耶稣,而主的追随者也定要像主一样活祭摆上,以自己做馨香的祭献给上帝,这样的侍奉是蒙主悦纳的。

我们必须审视今天所谓的复兴是不是现象的复兴?还是真理的复兴?

我们回到施洗约翰的基督论,唐牧师认为施洗约翰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见证了道成肉身的耶稣的神性,成全了旧约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施洗约翰更明确说明这位将要拯救世人的羔羊,还是一位主动的施洗者。

上帝的主动性,是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和回教所信仰的上帝的一个重要分别。

回教所信仰的安拉,表面上也是旧约圣经中所记载的那一位造物主,但按照回教徒的理解,却是自存、独立,但更是不被生,也不能生的神。所以回教徒绝不接受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只是把他当作先知中的一位。这样的认识却是从回教先知穆罕穆德从天使加百列口中领受《可兰经》中所得到的,然而同样的加百列却在600年前在路加福音中对马利亚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神的儿子。”(路加福音1:35),这岂不是矛盾?然后,我们不能忘记使徒保罗的教训。

“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藉着基督的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么?我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1:6——10)。

这些话,写在可兰经问世600年前。

使徒约翰所见证的上帝,乃是有位格性,主动启示自己的上帝,所以耶稣基督有神性,是上帝的儿子,也是施洗者本身。我们现在来关注“洗”的问题。

施洗约翰的洗是用水的洗礼,这个工作的真意是让人用悔改的心去接待将要来到的弥赛亚。然后水洗不能洁净我们的灵魂,水洗的果效也是暂时性,水洗是预表,它着重的让我们知道我们乃需要被洁净。

然而真正的悔改乃是要依靠用圣灵为你施洗的耶稣基督。洗的目的乃是洁净,圣灵作为施洗的媒介并不是施洗者本身,真正的施洗者乃是基督耶稣。把圣灵当作施洗的主体是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圣经没有记载任何圣灵自己施洗的事情,圣灵主动洗人不是圣经的教导。我们注意到施洗约翰用水施洗,耶稣的门徒也用水施洗,但耶稣自己从来也没有用水施洗,因他并不是受造物,乃是造物主,他不选择用另外一种受造物——水,来洗他所造的——人。他知道人所需要的洁净乃是灵魂的洁净,乃是与上帝关系的洁净,他乃是用圣灵让我们洁净。

圣灵是圣洁的灵,是真理的灵,这两点是不可以分割的,这关乎于对“圣”的观念的认信。把方言、大笑、倒地等神秘的宗教体验等同于圣灵的洗不是圣经的教导,灵界是真实存在,但圣灵却只有一位,是圣洁的、真理的、圣善的灵。圣灵的洗真正的记号,不是方言,乃是我们藉着主的洁净成为圣徒。

论到洁净,圣经启示了三个有机统一的媒介,真理、圣灵和宝血。

主的宝血,乃是有神性的血,主的宝血洗净了我们天良的亏欠,让我们有了成圣的地位。真理的洁净是耶稣基督为信他的人的祷告——“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17),而我们明白主的真道乃是靠圣灵的光照。依靠主所赐下圣灵的引导,依靠圣灵光照启示我们的真道,我们乃可以过生命不断回转,不断成圣的生活,这是状态的成圣。等主再来的时候,我们将要经历完成的成圣,这是一体、完全的救恩。

Wednesday, March 4, 2009

约翰福音1:24-28 (1/3/09)

“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或作那差来的是法利赛人) 他们就问他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么施洗呢? 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这是在约但河外,伯大尼,(有古卷作伯大巴喇)约翰施洗的地方作的见证。”(约翰福音 1:24-28)

约翰是怎样一位传道人,他首先是一位诚实的传道人。是就是,不是就说不是,全世界今天最缺少的就是像约翰这样诚实的领袖,无论社会制度怎么变换,我们看到这世界上的政治家很多都是不诚实的,取得权力以前是一样,得到权力以后又是一样,比如陈水扁。约翰是诚实的传道人,他也不像今天的领袖一样夺取上帝的荣耀,他讲的和行的是一致的,知行合一的人是受尊敬的,耶稣基督是最好的榜样,保罗的侍奉也是如此。

施洗约翰在《以赛亚书》中找到自己的呼召,是在旷野中传悔改的道,什么是旷野的呼声?旷野的呼声就是良心的呼声,我们这个世代很少人像约翰一样讲出时代的良心。很短的时间内,大批以色列人追随了施洗约翰所传的道,因为他们要听悔改的道,要听预备主来的道。这就对耶路撒冷的宗教势力产生的威胁。

人性堕落之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害怕竞争、进而诅咒竞争者。施洗约翰所带来的复兴,让法利赛人失去安全感,再也无法躲在历史中,他们就对一切的威胁进行拦阻。法利赛人差来的就在挑战施洗约翰施洗的权柄——“为什么施洗呢?”。其实旧约圣经中从来也没有记载过只有基督、以利亚或者摩西预言的先知才能施洗,法利赛人的质问就再次显明了他们将人的遗传代替上帝的启示。面对质疑,施洗约翰的回答让人惊讶,他根本没有解释自己为何施洗,而是把赞美归给那以后来的。施洗约翰清楚明白施洗是上帝的吩咐,他也就定意不讨人的喜悦,只讨上帝的喜悦。
施洗约翰清楚交代他不过是用水施洗,而后来那一位才更伟大施洗者,甚至连给他解鞋带也不配,这位后来的基督到底伟大到什么地步呢?理查-尼布尔的著作《基督与文化》中论道:基督成了整个犹太文化的威胁,摆在犹太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追随耶稣,但这意味者放弃犹太的传统,另一条路就是杀死基督,才能保全自己的文化。

基督时代的犹太宗教文化是一种自义的的文化,他们自持有上帝赐的律法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因为有上帝的圣言就认为自己的最公义的一群。上帝最讨厌自义的人,真正谦卑的人一定能发现自己不够谦卑,真正有学问的人一定能发现自己所知道的真理太少。律法是发出了上帝圣洁、公义、良善的声音,本是让人知罪。人在律法面前,要发现自身的不配、不义,然而犹太人却因为领受律法而变的骄傲、自义。

上帝不仅赐下律法,也差遣先知不断斥责以色列人的罪,追讨他们回到上帝面前,然而犹太人对待先知的方式就是将他们杀死,施洗约翰在训斥要受洗的众人就说过:“毒蛇的种类 ,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向称,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路加福音3:8)。
施洗约翰的基督论超越当时一切的学术,他看出弥赛亚就是上帝的羔羊,完美的活祭,为我们流血的救主。唐牧师劝勉大家要以法利赛人为戒,不要把自己禁锢在学术领域。学术不是不重要,主拣选十二门徒之后也特别拣选了有学问的保罗作为外邦人的使徒,但不要因为学识的缘故就瞧不起平凡人,正如瞧不起加利利人的法利赛人——“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约7:52)。我们看到历史上深刻影响人类文化的往往都不是把自己封闭在学院的,而是要突破学术的限制。

论到水洗的目的,就是洁净,这是任何一个文化都不能否认的。施洗约翰传悔改的道,为了要人认罪,而后施洗,是预表对受洗者的洁净。而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施洗者,水洗只能洗去物质的污垢,却不能洁净人的心灵,只有那一位用圣灵施洗的,才能洁净人的内心。施洗约翰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再强调他的施洗是为了显明哪位后来者——耶稣基督。

而关于“圣灵的洗”,这是一个一世纪以来在教会中被误解很严重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圣灵的洗?是否如很多灵恩派的教导是“圣灵”洗“我”,是不是得救还不够,还要受“圣灵的洗”,有没有所谓“第二次的祝福”?“圣灵的洗”是否就是“圣灵充满”?是不是只有医病、赶鬼、说发言的人才是受过“圣灵的洗”?还是要大笑、倒地、呼号才是“圣灵的印记”?

这些问题困扰了很多弟兄姐妹,也成为今天众教会内部争论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回到圣经、回到上帝的启示、以敬虔的心,才能找到可以依靠的答案。

最基本的一点,新约圣经的中心只有一个,就是耶稣基督。圣经中七次记载“圣灵的洗”,但没有一次是圣灵主动发出,真正的施洗者只有一位,就是耶稣基督,主用圣灵为他所拣选的人施洗,赐他们做上帝儿女的名分。“圣灵的洗”绝对不是“圣灵”洗“我”,这不是圣经的教导,而是藉着圣灵的洗礼,我们真正有了圣徒的身份,开始过圣徒的生活。今天很多灵恩派的教会对“圣灵的洗”的误读,关键在于对于“圣”的观念不明、对于“洗”作用不清。

“圣灵的洗”这个观念是如此的重要,唐牧师在四月的查经会中将仔细的进行讲解。

唐牧师在新加坡整个三月只有这一次查经会,接下来他在美国有两场大型的布道会、还有在印尼教会举行的纪念改教先驱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的聚会,下次在新加坡的查经聚会要等到四月了。

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约翰福音1:19-23 (22/2/09)

“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覆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约翰福音1:19-23

这段经文记载了施洗约翰的见证,唐牧师在前面的讲道中已经多次提到过施洗约翰,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工,促成了以色列的一次一大复兴,就像旧约的先知以利亚一样,以色列的百姓在施洗约翰的呼喊中找到了脱离苦难的心态和盼望,但对于上层人物来讲,特别本身也是依靠群众运动上台的,就会产生很大的恐慌。当时耶路撒冷以法利赛人为代表的宗教人物就是这样,他们派人去调查施洗约翰的侍奉。

当时以色列盛传着各种关于弥赛亚的传说,几十年来假的弥赛亚不断出现,在宗教领域就出现了研究弥赛亚预言的弥赛亚学,但无论是巴比伦、希腊、亚历山大还是耶路撒冷的经学家,始终都无法摆脱民族主义思想。他们从旧约语言中只看到了得胜的弥赛亚,那个为以色列人除去羞辱,重建大卫宝座和圣殿的弥赛亚,只愿意接受一个荣耀的弥赛亚。当时经学家关注第一是弥赛亚本身的降临,第二就是以利亚,因为旧约玛拉基书曾说明以利亚会在弥赛亚之前来到,第三就是那一位摩西所预言的 “那先知” " 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 (申 18:15)这就正是耶路撒冷差来的人问施洗约翰的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施洗约翰全部都否认了,经文中两次出现“明说”,唐牧师强调这就是施洗约翰的“见证道德”,为真理作见证,不要隐藏,不要虚假,宠辱不惊,因为上帝不喜欢不正直的人。耶稣基督曾经说过若能领受,施洗约翰就是以利亚(参太11:14),乃是让我们看到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都体现在施洗约翰的身上。

“到底是谁?”,宗教势力需要一个答案,应付差事,约翰的回答是什么他们已经不在意了。而约翰的回答是他整个侍奉的中心,是法利赛在翻遍圣经也想不明白的。约翰就是以赛亚书中旷野的那个“声音”!“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或作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当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以赛亚书40:3)。这样,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到约翰为止(参:太11:13),约翰非常清楚他承先启后的使命。

唐牧师非常赞叹施洗约翰的灵性,他在神的启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身份,清楚自己的使命,把自己应有的责任尽到了。我们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了吗?当你找不到自己的位分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不可能不蹉跎。而自己凭血气所定的目标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基督徒制定计划要顺从神的引导。我们一生顺服上帝的引导,圣经的原则,释放出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大可能,效法基督。

这世上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做人,为何做人,也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临终之前往往慨叹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情,反而有好多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作为基督徒,你能在主里找到你的角色和清楚神所托付你的事吗?主耶稣是我们的榜样,他在十架上生命的最后时刻说:“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成就父在永恒当中所预定的救恩。

当约翰找到了上帝的呼召,他没有迟疑,也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的走向旷野,以蝗虫和野蜜为食,以骆驼的皮毛做衣服。“修直主的道路。”如果你到过北京故宫,一条笔直的御道格外显眼,气派,这是迎接世上帝王的道路。主是谁?他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迎接他的道路不在这世间的泥土上,而是在人的心里。然而世人都犯了罪,我们的心里也没有这样的路。像约翰一样伟大的传道人,就是要预备人的心准备耶稣基督到来,修直这条心路。“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以赛亚书40:4)。

“看哪!上帝的羔羊。”我们知道羔羊就是逾越节的祭品。约翰的见证,就超越了当时宗教人士的弥赛亚观,上帝的灵在他身上,让他知道弥赛亚是不仅仅是荣耀的弥赛亚,也是为世人受苦的弥赛亚,牺牲的弥赛亚。他的死与复活彰显了父的荣耀,战胜了死的权势。

施洗约翰的伟大,还在于他侍奉的伦理。“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他见证了弥赛亚,就不与主相争,他是新郎的朋友,就不喧宾夺主。上帝的活的,无论如何,总要高举耶稣基督。

我们的角色是什么?上帝将哪样的事托付了我们?我们有怎样事奉的心志?我们是否愿意顺服上帝的带领,去实现你生命最大的可能,来效法基督?你能否也能像保罗一样,“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7-8)

Friday, February 20, 2009

约翰福音1:18(2) (15/2/09)

"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约翰福音1:18)

唐牧师本周继续讲解约翰福音一章十八节。这节圣经是基督教神学护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基督教神学大体可分为两个领域,第一是教义学,就是有信心的人根据圣经的启示来讨论信仰的内容和教义,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护教学,就是面对世界其他宗教,哲学,文化,思潮对于信仰的攻击作出合理的回应,产生维护信仰的果效

基督教护教学本身也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就是普遍护教学,主要探讨我们如何知道上帝是存在的,这个层次并不是基督教所独有的。另外一个层次是基督教所特有的,就是阐述为什么耶稣基督就是上帝,为什么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有神性,圣灵也有神性。

第十八节的第一句就是普遍护教学的范围,我们上周已经解释过了,在上帝自己的启示中宣称“从来没有看见上帝。”从整本圣经的启示中我们看到,上帝是灵,不是物质,所以上帝不可以被看见才是合理的。他创造了物质,创造主和被造物有本质的区别。但物质并不是仅有的存在,而上帝把不能见的本质放在了看得见的物质之中。物质和物质之间本来不存在“看见”这个关系,你不能说一张桌子看见了一把椅子,但藉着上帝所造的眼睛,物质和物质之间就产生了“看见”的果效。对于人来讲,看得见的是肉体,看不见的是灵魂。中国的俗话也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是人类在普遍启示下所得到的结论。

总的来讲,能见的总是外表,不能见的是内容;能看见的是现象,不能看见的是本质。从这个角度看,无神论者实际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盼望上帝不存在而已。

无神论者的这种心态,被俄国大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一书中藉着角色伊万的一句话透彻的表露出来:“如果没有上帝,我什么都可以做。”无神论者真正的动机,是要摆脱审判者的干扰,毁灭位格际的关系。而罪的一个重要本质就是人性与上帝的疏远。

然而上帝不能被看见在整本圣经中却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亚当在伊甸园不是与上帝说话吗?亚伯拉罕也曾经面对着耶和华祷告;雅各、摩西等先知不都是见过上帝吗?这与约翰福音这一句的宣告如何调和在一起呢?他们见到的不是上帝吗?

旧约圣经在提到“耶和华的使者”的时候,当使者以复数形式出现的时候,指得是上帝差遣的天使,但“使者”也很多次以单数形式出现,而且是以上帝的权柄来说话,有时这个单数的使者甚至还直接被称为耶和华。“唯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唐牧师认为旧约中以人形显现的上帝,就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圣子。第十八节后半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确认圣子永恒的神性。

让我们把目光调回创世纪第18章,三个使者中的两个被差遣去所多玛搭救罗得一家,这两位是天使,而亚伯拉罕以祷告的态度与剩下的一位对话,为所多玛即将面对的审判求情,这里这第三位使者竟被称为耶和华,再结合约翰福音8章56-58节,“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我们有理由相信亚伯拉罕所见的这一位主,就是道成肉身之前的耶稣基督,基督的先在性在这里是基督神性的重要体现。圣父有神性、圣子有神性,神却是一位,这就要提到基督信仰的神论与其他宗教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三位一体。

旧约中隐藏着三位一体的信息。在创世纪第19章24节上帝审判所多玛、蛾摩拉的记述中还有这样的描写:“Then the LORD rained down burning sulfur on Sodom and Gomorrah-from the LORD out of the heavens.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 这里似乎记载两个耶和华,但我们十分肯定的是旧约中的上帝一定是独一的。若没有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若没有新约,我们就无法体会到在旧约的创世纪当中就如此清楚的隐藏了三位一体的启示。

旧约中还有一处经文也隐藏着上帝的位格不是一个,在诗篇110篇:“The LORD says to my Lord:...,耶和华对我主说。”。在旧约中,主就是耶和华的意思,上帝的律法中说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所以犹太民族很多时候都有“主”这个称呼来代替上帝的名字。而这里“主”对“我主”说话,是旧约隐藏圣父与圣子对话非常清晰的一例。比较接近的还有诗篇第一篇,让我们看到父膏立子,做锡安的君王,基督就是弥赛亚,是上帝产业真正的所有者。

旧约中所隐藏的三位一体,在新约以上帝的启示清晰的表明出来。18节就是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道成肉身的圣子显明不能见的圣父,而耶稣自己更是吩咐门徒:“Therefore go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 baptizing them in the name of Father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28:19)这里面的“名”在原文中是单数的,但父、子、圣灵却皆为有冠词(The)的位格。不同位格,确实同一个名。

这一节圣经另外一出重要的启示就是“独生子”这个词,英文为The only begotten son,使徒中拿但业、彼得、保罗都曾经认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但只有约翰领受到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

“子”的名分,就揭示上圣子和圣父是同一个生命本质,受生而不受造,这是初期教会抵抗诺斯底异端强有力的根据,“生”就把圣子和其他受造物分别,不可混为一谈,这也正是亚流派、耶和华见证人、李常受等信仰的错误之处,把耶稣基督等同与受造的。而“独”字就把基督的不可取代、不可重复、不可比较的完全独特地位所启示出来。

约翰福音1:18(1) (8/2/09)

"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约翰福音1:18)

上周我们谈到恩典都是从耶稣基督来的,而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历程,也是经历生命不断丰盛的过程。我们在基督里蒙恩,也在基督里得到真正的知识。使徒约翰让我们看到旧约的律法在于定罪,人在律法中走向灭亡,”“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 9:27)而新约所带来的是赦罪的恩典,把人领向永生。

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第一段是整本圣经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其中第 1,2,3,4,9,12,14,18都是关于耶稣基督本身非常特殊的、独立的宣告,是其他福音书所没有的。其中18节的宣告更是特殊中的特殊,“信”的困难和“信”的可能被使徒约翰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表现了出来。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这样的宣告非同小可,如果抛离上下文,这不恰恰是众多无神论者所秉持的吗?上帝既然无法被看见,叫人如何能信?无神论者往往本于此就得出结论不必信上帝。任凭基督徒述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见证如何真切感人,信心就无从谈起。

但这样一句话竟然被记载在圣经——神的启示当中,即上帝自己的宣告,这难道不是讲出了众多无神论者心中的话吗?但约翰没有停在这个经验性的结论上,他是真正和耶稣基督一起生活过的使徒,见过他的荣光,领受了他的恩典,为他作见证,“只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我们必须要再次回顾一下前面讲解过的约翰福音,第一节宣告基督就是道,第四节宣告基督就是生命,第九节把生命与光相连,第十四节宣称道成了肉身,而第十八节就表明基督乃是上帝亲自的显现,自上而下,把基督的特质概括性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约翰藉着生命的道就表现了道的生命。

这一句中的“父 ”,唐牧师认为不是生物性的父,而是位分性的父,表示一切的源头和真正的创造者,这样的用法在预言弥赛亚的《以赛亚书》9章6节中同样出现过,“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这样我们就理解这个弥赛亚为什么即在人世间被“生”,却又是“永在的父”。

信上帝对于很多人来讲很难,著名的护教学家Vatil甚至曾经说过“信”与“不信”是不能沟通的,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仍可以在普遍启示中建立交流的平台。比如同样面对上帝不能被看见的事实,无神论者即宣布“上帝不存在”,而基督徒领受从基督来的恩典,通过信心超越了“看见”的境界,进而产生了信仰的果效。

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就是上帝的存在不因我们是否有信心而改变,上帝的存在是主体性的客观现实,我们的信心的选择不是上帝存在的原因,而恰恰是上帝存在的结果。事实上我们根本找不到真正的无神论者,因为“上帝”如根本不存在,你在反对什么呢?我们的反对是要有对象的。从基督信仰的角度,人们不能接受上帝,是因为他们自己面对所能接受到的信息,宁愿选择不信。中国古话讲“信则有,不信则无。”是我们中国面对宗教问题常常在嘴边的,但这实在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句话,“有”和“无”这个永存的观念竟然被偶存的观念所定夺。我们能知道就是有这种观念的文化,根本不知道何为“有”,何为“无”。事实上,无神论者(A-theist)不过是"A”型的有神论者罢了。

无神论的起源在圣经创世纪第三章便有记载,魔鬼的诱惑让人把上帝的权威相对化,“如果上帝不存在,那我们就不必面对审判。”但事实上很多一生坚定的无神论者,到临死的时候仍然无法摆脱心灵上的阴影。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曾经两次对美国记者斯诺表示他要去“见上帝”了,这话出自行将就木的共产党的领袖的口,就不能简单的以幽默来诠释了。

唯物主义的基础就是物质以外没有存在,但很可惜这样一种信念还是要用唯心的方式来表达。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吗?当解释物质的观念本身并不是物质的时候,唯物主义这种理念根本就没有资格讨论“存在的”的问题。基于这种唯物的观念便是“未见如何能信?”,但我们一般没有仔细思考,这种观念本身是自相矛盾的。“见”与“信”这两个观念本身并没有因果联系,事实上对于很多事物,我们除了“信”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走。信仰唯物主义的政党强调奋斗力,强调党的精神,强调精神不死,无一不是非物质的观念。

我们不能把信仰约束在“能见界”当中,如果“可见的东西才可信”,盼望便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物质。物质以外没有存在,是非常明显地把人的感知能力绝对化。举个简单的例子,正是因为空气不能被看见,我们的眼睛才能够看见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大千世界,上帝的创造多么奇妙,我们太习惯于把一切都当成自然而然的,缺少感恩的心。

另外,很多人会问我们看不见上帝合理吗?然而事实上是我们的理不合理。上帝的造物主,他创造了物质,那他就不在物质当中,更不是物质的一部分,上帝既然不是物质,我们就自然无法看见他,就好比我们制造出一把桌子,那这个被造的桌子就自然不是人。从本质上讲,被造物一定没有造者的生命本质,永恒中的上帝不能被看见,这恰恰是合理。圣经的启示让我们知道,人与上帝建立关系,不是通过“看见”,乃是通过“信”,藉着信超越理性、生理的限制。

唐牧师下周将更进一步讲解第十八节。

约翰福音1:14-17(2) (1/2/09)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福音 1:14-17)

上次查经唐牧师已经强调约翰福音中“道成肉身”的宣告,超越了所有其他宗教哲学“肉身寻道”的限制,启示人类除了理性与心灵感悟之外新的方法论,来自于上帝的启示。这种神本的思想告诉我们不是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性、感悟、体验去寻找那个冥冥中的真理,而是这个真理的本体主动来寻找人。

所有宗教理念都是寄望于真理来解脱罪的捆绑,而这种宗教动机被祁克果称为最高层次的追求,祁克果认为人类活动最基础的动机是审美,目的在于寻找个体的快乐,感性的享受;高一级的活动的动机是伦理,目的在于寻求人生的责任,以获取内心最深处的满足;而最高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宗教,目的在于寻找真理,超越了人与人的范畴,而寻求人生与永恒的连接。

我们看到,人们在暂时的时空中所建立的一切意义都无法保存,而宗教恰恰是为了找到意义与永恒的链接。我们看到人类靠自己所创立的宗教思想,在相对的时空中寻找永恒,在受造中搭建创造界的体系,所能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人本的成就。我们在宗教思想中看到了最高尚的动机,很是谦卑,却得到了最自义的结果,自高自满。人本的思想,以为自己没懂得真理的全部,乃是诚实;凡是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的,虚伪便随之而来。唐牧师要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们喜欢宗教,有些却藐视宗教,人本的宗教思想本身就有很强的两面性。

但“道成肉身”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道主动寻找人,拯救人。这道不是来源于人类自己的思考、理性、觉悟或者经验,而是上帝的启示。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就是暂时和永恒的交界点;道成肉身的时刻就是历史的中心;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就成了上帝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这样一个职分,除耶稣基督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约 14:7),耶稣基督就是上帝。

在第15节中,“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
。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施洗约翰首先从耶稣的“先存性”和“永存性”上为基督的神性作见证,唐牧师强调圣经中凡是为基督神性作见证的地方往往都伴随着情绪激动的“喊着说”,基督的神性是如此重要,只有明白了基督的神性,你才能真正理解道成肉身这个奥秘,而基督的神性,也正是约翰福音的主题之一。

唐牧师在这里强调了“见证”在圣经中的含义,现对于我们今天对于“疾病得医”、“生意兴隆”等做见证的行动,圣经里所说的见证是名词,是见证真理存在的身份,比如施洗约翰。

拉斐尔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了对基督先存性的理解,他在把教皇本人绘在《西斯廷圣母》中,历史上完全不同时代的人物在同一幅绘画中表达了永恒的主题。

但唐牧师说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能体会施洗约翰的见证的画家,《耶稣受难》中他不仅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所受的痛苦、鞭伤完整的呈现出来。他特别吧施洗约翰放在画面的右半边,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指着十字架上的耶稣,表情肃穆,而他脚下,是一个流血负十架的羔羊。“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 1:29),施洗约翰所见证的耶稣,就正是逾越节上真正的羔羊,这使命是施洗约翰的使命,这见证是施洗约翰的预言,而主耶稣就成就了这预言。

耶稣是谁?耶稣真正是谁?如果你眼中的耶稣只是一个人,如果你只是同情这个人悲惨的遭遇,那你只是看到了一个暂时中间的失败者,而没有看见永恒之中的救主。只有看到耶稣的神性,我们才能真正敬畏主,过敬虔的生活。

在肉身来说,耶稣是施洗约翰以后来的,但在永恒中,耶稣确是先于施洗约翰而永存的上帝,无限永恒的创造主进入历史,为人的罪受苦受难,就显明了上帝的爱,显明了无限的恩典。

"恩上加恩。”,从天上来的恩典源源不断,让蒙恩的人不仅领受从主而来的救赎,更经历着生命不断被丰富的进程。"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 10:10)。圣经中一共有四处宣告了这种思想,分别是罗马书中的“本于信以至于信”(也可以翻译为“信上加信”),诗篇84篇的“力上加力”,约翰福音第一章的“恩上加恩”,还有哥林多后书第三章的“荣上加荣”。主所应许丰富生命,不是世俗所理解的财富,权力,健康,而是饱含生命内涵的丰富。

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信上加信,可以把从主而来的生命源源不断的分享给生命贫穷的人。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力上加力,侍奉主的力量一天强于一天,不知疲倦。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恩上加恩,有如活水源泉不断供应饥渴慕义的人。领受了这丰富生命的人,荣上加荣,不断彰显出从天上而来的荣耀。

道成了肉身,就结束了以摩西为代表的律法时代;道成了肉身,开启了新约的恩典时代。“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马太福音 11:13),这预言指得就是关于救赎主弥赛亚的预言,到约翰就结束了,因为弥赛亚已经来到,就是基督。从摩西而来的律法,有着定罪的功用
,让我们看到罪的诅咒,而从基督而来的恩典和真理,带来的是赦罪和上帝的祝福。旧约诠释了上帝的公义和良善,反射出人凭自己无法摆脱罪的捆绑,而新约就彰显上帝的恩典,藉着耶稣基督,救赎的时代就来到了。

约翰福音1:14-17(1) (18/1/09)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福音 1:14-17)

今天聚会的最开始,唐牧师再次勉励大家要多读圣经,在反复多次阅读圣经之后可以摸到一个系统,看到每节经文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以看到圣经不是仅仅记载着无机的文字,而是饱含着有机的信息。

前面的查经我们了解到,以利亚的心智和能力在施洗约翰身上显明出来,施洗约翰带领以色列人的复兴,应验了旧约玛拉基书所预言的以利亚要在最后的日子到来以前被上帝差遣的预言。施洗约翰为真光作见证,叫人可以信。而凡信他的人,他就赐他们上帝儿女的名分(参:约 1:6-13)。

我们看到,上帝在以利亚的事奉中,在施洗约翰的事奉中所赐下的应许和预言,在耶稣基督里得到了成全。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受造与创造的关系,而是父子的关系,是有机的生命链接,是上帝救赎计划的最高峰,让我们可以称这位全能的上帝,“阿爸,父!”

新约的恩典成就了旧约的应许?这是如何成就的呢?——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 1:14)

这是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宣告,上帝来到了人间,取了人的样式。这并不是偶然的,在旧约当中关于这与人同在的主的预言很多,比如创世纪中那位要战胜魔鬼的 “女人的后裔”(参:创3:15,这后裔乃是单数名字,单指一个人),这是最初的应许。在以赛亚书7章14节中,上帝藉着先知预言一位救主要被一位童贞女所生,名字叫做以马内利,而以马内利的意思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进而在以赛亚书9章5-6节中又宣告那将要来的弥赛亚“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然而使徒约翰对于弥赛亚的认识超越了旧约的先知,他在福音书最开始介绍上,道的神性、创造性、永存性、生命性、独一性之后宣告道成了肉身,这实在是真理最简洁,最奥秘的核心,也宣示了基督信仰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一个本质区别。基督信仰,乃是一个永恒的上帝主动来到暂时的世界来找人的“双向”过程,不是人类自己“单向”的寻找。

唐牧师在这里强调正统的基督信仰中一定要包涵神本的原则,找到了这个原则,就找到了信仰。

世界上只有两种宗教,人本的宗教和神本的宗教;世界上也只有两种神学,以人的理性、感受、经历为基础的人本神学,和以上帝的启示为中心的神本神学;世界上只有两种教会,人本的教会,在里面你往往听到人的声音,钱的声音,另外一种是神本的教会,在里面建立上帝的宝座,高举上帝的权柄,传讲上帝的真道,遵行圣灵的引导。

上帝的启示让我们看到福音是神本的,救赎是以上帝的拣选为中心,而不是人的意愿和善工,“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 6:44)

道成肉身的启示成就了旧约中的预言,也与整本新约的教导浑然天成,系统统一。

“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 2:5)

“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前3:16)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希伯来书2:14)

这种统一性就是人本的神学思想中所没有,也正是新派神学所不可能找到的。

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上帝所命定的一个重要的时刻,圣经中表示时间的希腊原文有两个词,一个是Chronos,这是个一般性的、日常的、机械的时间概念,而另外一个是Kairos,就表示的不可比拟的、不可重复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时刻。而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升天和基督的再来,都是上帝在起初与末了之间所命定的重要时刻。“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 4:4)

我们看到了上帝的在他所创造的时间中所命定的时刻 (kairos),以创造开始,以审判结束,“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22:13),而贯穿其中的是上帝的拯救计划,围绕着基督的生、死、复活、升天和再临,基督所成就的救恩向我们表明了出来。“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 6:23),上帝的爱也因此就向我们显明了。当我们了解这从始至终上帝所命定的时刻,把我们信仰根基与之同意,我们的信仰就可以做到顶天立地,绝不因这世上的小学而轻易动摇。

因为道成了肉身,我们有了永生的盼望。
因为道成了肉身,我们跟着基督在可以来到上帝的面前。

道成了肉身,成就了暂时与永恒的连接点;是创造界与创造者的连接点;是可以被看见的人和不能被看见上帝的连接点;是相对的时空和绝对的永存的连接点,而这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就是这样一个兼有神、人二性的中保,是见不到的上帝成了可以被看见的人,是创造者本身来到了被造界中间。

道既然成了肉身,和普通人一样,那我们是如何断定只有这一位拿撒勒的耶稣才是那永恒中的道?如何看到他的不同之处,使徒约翰让我们看到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耶稣就是那永恒中的道——恩典、真理、荣光(参 约1:14-15)

首先,福音对耶稣生平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他乃是恩典的源头和恩典的主动发出者,他没讲过一句不造就人的话、没伤害过任何哪怕逼迫他的人、没拒绝拯救哪怕罪恶最大的人、也没接受过哪怕最小的罪恶。只有耶稣基督,才真正配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同情人的痛苦、怜悯人的需要、了解人的软弱,凡事宽容,凡事忍耐,恩典从他口中发出,他的心满有怜悯,满有了解,满有宽容。

唐牧师说,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乎他的知识有多渊博,也不在乎富可敌国,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心有多宽、爱有多纯、包容有多大,在于了解他人的软弱,在于帮助那些处于困难中的人。当我们心中充满恩典,就要流露出来。我们看到别人的软弱时,不要去批判、去论断,而是要看到自己的亏欠,从他人的失败看到自己的责任,从他人的亏欠看到自己的警醒。耶稣基督就是这样行的,然后今天很多的基督徒却不会,我们看到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我们热衷于论断、传扬他人的软弱,我们没有像耶稣基督那样帮助病伤,却一再体贴自己。

第二个方面是圣经让我们看到,真理就在耶稣那里。耶稣基督的教导,不是从这个世界来的教导,不是理性、经历、感受的产品,而正是像那有权柄的,因他就是那创造万有的道。

心中有道,讲话才会有理;心中有道,才明白义;心中有道,才可以有德行;心有有道,才可以走正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道义、道行、道心无一不是以道为根基。耶稣基督的教导,皆为真实,毫无欺骗,毫无诡诈,他总是“实实在在的说”,强调“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 9:37)

耶稣基督的教导和行为,不同于这世界的文化和其他宗教的领袖。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但几千年来我们却深谙礼多必诈。有教导信徒可以娶四个老婆的,自己却娶了二十二个;有教导不可杀人的、自己却杀过人。而耶稣基督满有恩典和真理,也真正做到了行为和自己的教导的统一,这也是今天的教会应该反思的,讲台上的信息可能是对的,但行出来了多少?愿主怜悯我们。

第三方面让我们看出耶稣就是那道成肉身的上帝的是他的荣光。唐牧师说上帝的荣光在圣经启示中可以有七个方面,今天唐牧师就只讲述了一个方面体现了上帝的荣光,就是善行。“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 5:16),基督徒做善事有时会顾虑不要让人看见,要行在暗中,但唐牧师讲行的方式背后更重要的是行为的动机,无论你做善事是否有被人看见,只有以荣耀上帝为动机的善行才蒙上帝的悦纳。耶稣基督的一生无不时刻将荣耀归给天上的父,而今天的基督徒再传讲福音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效法基督,行善以荣耀天上的父。

恩典、真理、荣光让我们在历史中就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这也是基督徒效法基督的三大领域。

约翰福音1:9-13(1) (11/1/0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 (约翰福音 1:9-13)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正统的基督信仰在于坚持上帝主动的启示,只有独一、永恒、不变的上帝才是启示的源头。一切被造之物都不可与之等量齐观。我们多次强调,人类单单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找到真理,只能调入二元论的纠结。在过去几百年间,我们见证了理性主义的兴起,也看到了后现代主义如何走向了反理性的另外一个极端。新世纪运动强调心灵为重,自然主义近年来的再次抬头,这些脱离的上帝启示的思潮就预备了诺斯底主义卷土重来的道路。

在使徒约翰的时代,约翰以其属灵的敏感看清了撒旦藉诺斯底主义腐蚀教会信心的伎俩,指出了那光才是真正的永恒。耶稣基督受难的那一刻,无论是军事力量,普通百姓,官吏还是学者都站在了黑暗,他们不认识光,不接待他,反倒把他钉在十字架上。而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就宣告真光战胜黑暗的死权!

耶稣基督来到世上,让我们内心中一切的黑暗,羁绊都暴露在他荣耀的圣光之下。耶稣基督从永恒中进入了暂时的历史。

第十节、第十一节介绍世界不认识这光,不接待他,而第十二节却转到这光要赐接待他的人“上帝儿女”的名分,进而十三节说明这“上帝的儿女”乃是从上帝生的。这种行文方式貌似毫无关联,但在上帝的启示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一致性——永存的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的光来到世界,就让我们看来了解决人生黑暗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以上帝启示为中心的有机系统。

唐牧师没有继续展开,而是把听众的注意力带回到6-8节,光的见证人——施洗约翰,让我们看到约翰见证的真光,这又权柄赐人“上帝儿女”名分的道,就是旧约预言的救主弥赛亚。

我们知道,旧约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很多,以至于耶稣时代在犹太人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判定弥赛亚到来的“弥赛亚学”,但唐牧师指出当时很多人却忽略了圣经中关于施洗约翰的预言。

根据《约翰福音》记载,当时的法利赛人问施洗约翰到底是谁,施洗约翰否认他是弥赛亚本人,也否认他是先知以利亚,而是清楚的指明,他就是那位“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耶和华的路。”(参:以赛亚书40:3) ,这恰恰是先知以赛亚800年前所预言的那位天国的先锋。而他以后来的那位就是天国的君王。至于为什么弥赛亚降世之前一定要先差施洗约翰来作见证,唐牧师强调这恰恰是上帝自己工作的方式,而且在主前400年以前上帝的玛拉基书中便已经有了预言。

“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玛拉基书 4:5-6

这是旧约的最后两句。我们从整本圣经看到,旧约以“诅咒”结束,而新约则以“恩典”结束;旧约显明上帝不可侵犯的公义,世人都犯了罪,新约就彰显了上帝威严的恩典,他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赦免人的罪;旧约专注于“应许”,父亲对儿女的呼喊,而新约就成就了这应许,让儿女的心可以转向父亲。

而这末了要来的以利亚,如果就是施洗约翰,那么是投胎吗?施洗约翰不是否认他就是以利亚吗?耶稣基督说:“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马太福音11:14),唐牧师这里强调我们不能以属世的理性去强解经文,而要看到这预言背后的属灵含义。以利亚与施洗约翰的共同之处——他们都带来了全国的属灵复兴——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

以利亚是旧约中最著名的群众领袖,他一生的侍奉,引领以色列人民重新做上帝的儿女;而施洗约翰自母腹就被圣灵充满,30岁向以色列人传讲悔改的道,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成就了全国的复兴。以利亚所成就的复兴,是新约复兴的预表,而施洗约翰就是新约复兴的成全,他出来传道六个月之后,耶稣基督,这位全本圣经启示的中心,开始了他的工作,成就了上帝救恩启示的最高峰。

旧约中犹太民族与上帝父子关系,是暂时的,肉身的,更是新约中所赐下的儿女名分的预表,“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创世纪 32:28),而以色列的希伯来文原意,正是“上帝的皇太子。”而这个名分,却是在新约中,在基督得到了成就。

为什么人们可以得到这永恒中上帝儿女的名分?因为接待这生命的光,就是信靠耶稣。为什么我们可以信耶稣,从历史的角度,因为有被上帝所使用的、像以利亚、约翰一样为上帝作见证的圣徒。

以利亚的侍奉是怎样的侍奉?作为正统信仰的坚守者,他曾经悲观的慨叹“只剩下我一个人
。”(列王记 19:14),一方面唐牧师指出这里可以看出正统思想家心中孤单的感受,但唐牧师也提醒传道人一定要警醒,不要妄自尊大,因为这工作是上帝的工作,“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未曾与巴力亲嘴的。”(列王记上19:18)

以利亚的侍奉常有孤单,无依靠,没有保证,但他有上帝一直的保守,绝不妥协,绝不向错误的信仰低头,而是专心侍奉耶和华。有时妥协会让你的生活舒服很多,就像是像亚哈王手下那些巴力的先知,但圣经中记载的先知,没有一个对财富,权力,知识,潮流摇尾乞怜。

以利亚直面巴力的先知,这世界的军事力量,政治势力,财富,民心都在四百五十名巴力先知一边,但以利亚仍然肩负使命挑战异端,因他信靠的乃是耶和华。

“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耶和华阿,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仆人,又是奉你的命行这一切事。耶和华阿,求你应允我,应允我。使这民知道你耶和华是神,又知道是你叫这民的心回转。”(列王记 18:36)

这是以利亚在祭坛上的祷告,富勒神学院的一位旧约学者曾经把以利亚直面巴力先知的时刻成为“上帝国度最重要的时刻”,因为上帝已经定意不把他的荣耀归给假神。

以利亚的胜利带来了全国的复兴,赢回了以色列人的心,使以色列人又成了上帝的儿女,他们俯伏在地,称颂“耶和华是上帝!耶和华是上帝!”(列王记 18:39)

唐牧师藉以利亚的祷告再次提醒祷告,不是去用言语感动上帝,而是上帝的灵感动我们去祷告,我们要求的是上帝的灵感动我们,改变我们的生命。恳切的祷告不是癫狂,不是在乎形式,唐牧师说圣经中最恳切的祷告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

而施洗约翰所带来的复兴,就是以利亚所带来的复兴,传道人的心态,就是叫人可以认识神,叫上帝印证他们正是上帝的仆人。而真正的信仰自由,就是人们可以脱离假神、脱离迷信、归向上帝、归向真理!

以利亚、施洗约翰的事工,最终由圣子耶稣所成就,人们终于可以藉着这位救主来到上帝面前,做上帝的儿女,这儿女的名分不是从世界而来,乃是从上帝所生的,是从水与圣灵所生的(参约翰福音 3:5),而施洗约翰悔改的水洗,就正是预表圣灵的浇灌。

信他的人因圣灵而重生,生命在他里头,我们就靠他做了光明的子女。

约翰福音1:6-8(1) (4/1/09)

“有一个人,是从上帝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6-9)

前面我们讨论了约翰福音1:4-5对光与黑暗的论述斩钉截铁地把基督信仰的宇宙论牢牢的建立在一元论的基础之上。二元论是人类堕落以后,以自己为中心,从理性与生活体验中,良心与邪恶纠结中所能得到的结论,但只有基督信仰所启示的以“道”、“光”为中心的一元论,让信仰和方法论达到统一,让自然界的规律和超自然的启示达到了统一。对于个人而言,基督信仰让我们的物质人生和灵性人生达到了合一。

约翰福音1:4-5启示了道与生命,道与光之间的关系,也阐明了光明与黑暗并不是等级一致的实体,而是“黑暗不能胜过光”、“黑暗不能明白光”、“黑暗不能接受光。”

六到八节的主题是“光的见证人”——施洗约翰。

首先见证者的主动性,并不代表被见证的主体——“光”是被动的。第六节中“是从上帝那里差来的”,貌似平常,但唐牧师却指出这是全本圣经所有除了施洗约翰以外的先知、使徒都无法承受得起的。无论是亚伯拉罕、摩西、以利亚、但以理,还是彼得、保罗、使徒约翰,这些人的侍奉都是从生命进程中承受自上帝而来的呼召才开始的,他们都不配称为从上帝那里差来的。

而圣经记载中的施洗约翰,却是从母腹中就被圣灵充满了,(参:路加福音1:15)这是全本旧约中所没有的,是全本新约中除了施洗约翰和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所没有的,那为什么只有施洗约翰成为了连接旧约与新约之间最后的先知?只有施洗约翰可以配称为“从上帝那里差来的?”?因为他一生就为了完成一个使命——为光作见证,这光便是耶稣基督。

耶稣在论到施洗约翰时,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路加福音 7:28),这是惊人的宣示,就表明施洗约翰是整个旧约时代中最大的先知。但同时主又说:“然而上帝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牧师讲解这就启示了要从两个范围来理解人的“生”。

首先,从妇人所生的,是按照属世的原则,男女结合所产生的果效。这是第一次的“生”,也是生物性的“生”。然而天国的人是按照属灵的原则,被圣灵重生的果效。这是第二次的“生”,是受圣灵的重“生”。

妇人所生的,只有施洗约翰在母腹中即被圣灵充满,在母腹就已经被上帝使用见证那将要来的救主,所以当怀有身孕的玛利亚来拜访伊莉莎白的时候,施洗约翰尚未出生,却已然欢喜跳动(参:路加福音1:44)。施洗约翰一生从生到死,都完全为上帝摆上。他按照利未人的规矩30岁在沙漠旷野教导“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就验证了旧约先知所预言的那位在弥赛亚降世之前预备道路的使者。

他被称为是最大的先知,不是因为他行了多大的神迹,事实上施洗约翰从未实行任何神迹,但他却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了他祭司使命的核心,为光作见证。他仅比耶稣早出生六个月,也仅比耶稣早出来传道六个月,而后不久就被希律王处死,事实上留给他作见证侍奉的时间非常的短。他先是劝以色列人悔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全国的复兴,在见到耶稣基督之后,他又非常懂得抓住历史性的时间!“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约1:32),“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上帝的儿子”(约1:34)。这样当时施洗约翰的追随者,因着约翰的见证,就可以信耶稣乃是那位弥赛亚了,“教众人因他可以信。”

施洗约翰的伟大之处,在于基督是怎样见证父,施洗约翰在他的侍奉中就怎样见证基督;基督怎样把人带到上帝面前,施洗约翰在他的侍奉中就怎样把人带到基督面前。耶稣基督是世界的光,而施洗约翰就是见证这光的,这是他自母腹以来的呼召,他也完成了他的使命。

唯有使徒约翰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这施洗约翰乃是“从上帝那里差来的。”,同时使徒约翰也十分清楚的表明,福音的中心乃是光本身,就是耶稣基督,不是施洗约翰,“他不是那光,他来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耶稣和施洗约翰的出生都是神迹,但却不能等量齐观的。施洗约翰的父母蒙召得子在旧约中有了亚伯拉罕和撒拉生以撒的先例;而童贞女玛利亚从圣灵感孕生下耶稣基督却是没有先例的。施洗约翰在母腹中被圣灵充满,但道的本体的耶稣基督确实有上帝所赐的无限量的圣灵(约 3:34),因为他就是上帝的第二位格——圣子。

最后唐牧师强调,施洗约翰是今天所有传道人的榜样,他从未实行任何神迹、也从未医治过一个人,没赶过一个鬼,也没有讲一句方言,却可以带人归主。今天很多的基督徒,甚至很多教会的领袖,都认为没有神迹就不可能让人归向主,施洗约翰的侍奉是一个坚实的反例。唐牧师又用财主与亚伯拉罕的对话(参:路加福音16:19-31),强调信心不是看神迹来的,把人带到主面前的是主的道,“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罗马书10:17)。他告诫大家传福音不能只追求神迹,而是要持守,传扬上帝的真道,为世界的光、生命的光做见证。

约翰这个名字的希伯来原意,就是“上帝的恩典。”

约翰福音1:4-5(2) (7/12/08)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 1:4-5)

首先很重要的就是约翰福音第五节的译法除了“黑暗却不接受光”(和合本)以外,还可以被翻为“黑暗却不能支配光”或者“黑暗却不能胜过光”(新译本),唐牧师本人更认同后面一种翻译方式,因为对我们当下的人,“黑暗却不能胜过光”更好的体现了约翰坚定的反二元论立场,这点非常关键。(我做了一点儿小调查,“接受”或者“胜过”这个词在希腊原文是katalambanō,它将几种还含义结合在一起,包括Comprehend(理解),come upon(袭击),overtake(胜过),take eagerly (迫切地夺取)等等,总之在否定关系下,它表明“光”与“黑暗”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而是有质的区别。中文和合本的翻译下我们今天的汉语使用者容易忽略这一点。)

“生命在他里头”,这个他就是前文提到的“道”,生命是在道之中。我们世上的人寻求道,却只能想象道在我们的生命中。而上帝藉着约翰告诉我们,道乃是生命的源头。

当我们只通过观察自然界,思考人类社会和自己内心的时候,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理性与伦理的相对关系当中,但你看耶稣基督在世上传道,他讨论的核心不是利害,不是智愚,不是是非,不是利弊,而是生死。这就是透过现象直接启示我们那个绝对的本体。

没有从上帝而来的启示,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性、观察和经历,一定会陷于二元论世界观的挣扎。但约翰所领受的,不是从自己的理性、经历而来的,而是上帝直接的启示。我们看到中国的阴阳之道是二元的,印度教的世界观也是二元的,中东的摩尼教,也就是后来影响希腊诺斯底派的思想,也是二元的。二元论是人类理性堕落之后,与上帝分离之后的结果。我们活在暂时的时空之中,我们在人生的折磨中,内心的挣扎中看到了善恶对抗的表象,从这种体会而来的文化不能脱离那个堕落理性的束缚,这也就决定了人类凭借自己找不到真理。

我们上次说过,基督信仰诞生之初面临四大威胁,其中有来自知识分子的嘲笑和虚假福音混淆视听的混乱。诺斯底派异端可以说是这二者的一个结合体。诺斯底派又称为知识派、惟知派或者灵知派。这个思想是基于二元论的世界观的,也就是被造、堕落理性必然的归宿。他把人分为灵、魂、体而且把‘灵’这个层次神秘化,它也宣称救赎,但否认耶稣基督的救赎,而是宣称救赎本于某种灵性上的神秘体验。但约翰福音把光与道结连在一起,并且揭示出光暗的本质性差异,这就把基督教的信仰牢牢的打在了一元论的基础上了。

诺斯底派异端一度严重威胁着正统的信仰,特别是在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停止迫害基督徒开始,教会表面的得胜却使很多满是异端思想的人混入教会,从使徒来的信仰受到多种异端思想自教会内部的威胁,神在这个时期兴起了奥古斯丁为主作见证,继续了正统信仰的源流,而他本人归信的经历,也正是从二元论世界归回一元论真理的美好见证。

奥古斯丁生于今天北非迦太基地区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整天酗酒打人,但母亲孟尼加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唐牧师在这里再次提醒没结婚的姐妹一定要想清楚再嫁人:))。奥古斯丁本人就继承了父母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方面他是旷世奇才,精通拉丁文法和古希腊哲学,但另一方面在私生活却是异常的糜烂和腐败,过着一种双重人格的生活,没有内心的平安。

二十岁的时候他接触了来自波斯的摩尼教,这种思想宣传宇宙就是善恶之神永不止息的争斗,这种争斗不仅仅是在物质世界,也在我们的内心,这种二元论的思想深深的吸引了奥古斯丁,因为和他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他特别认同这种思想。在20-30 岁的时候,奥古斯丁成了一位摩尼教徒,但他的生活依旧放荡。

奥古斯丁的母亲面对此总是以泪洗面,并不住为自己的儿子祷告长达31年。相传一次礼拜之后,当地的主教发现了教堂一角正在啜泣祷告的这位母亲。主教对她说:“平平安安回家去吧,一个为自己的儿子流了这么多眼泪的母亲,上帝是不会让她的儿子就这样逝去的。”

奥古斯丁的转变来源于一个夜晚他独自一人仰望星空,有了一个突然的觉悟,如果这宇宙不过是光暗互斗,那为什么漫天的星斗看起来是如此的有秩序,如此的安逸?他对二元论开始产生了怀疑。某一天,奥古斯丁在主教的花园中散步,圣灵催逼他回头。他的心灵呼喊著:“要等到何时呢?何不就在此刻,结束我污秽的过去?” 这时他恰巧听到邻家儿童的读书声:“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新约,读到罗马书中的话——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罗马书13:11-14)

每一个字都直击奥古斯丁的灵魂,每一个字都敲打着他人生的虚妄,每一个字都启示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光明。在那个夜晚,上帝把悔改的心赐给了奥古斯丁,那一晚被后来的一位哲人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晚。”如果你对奥古斯丁的故事感兴趣,可以去参阅他的《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思想对整个欧洲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更继承了使徒的信仰,为正统基督教打下重要的根基。唐牧师称奥古斯丁是第一个真正理解罗马书3:23的神学家。“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罪不是独立的,积极的存在,而是缺少荣耀的状态;“光照进黑暗里,黑暗却不能胜过光。”这是基督信仰一元论真理庄严的宣告。

约翰福音1:4-5(1) (30/11/08)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 1:4-5)

约翰福音第一章的头三句话, 就已经奠定了基督信仰在创造论上超越从人而来的哲学、宗教。在希腊人把“道”当作学问来学的时候, 神藉着约翰,讲出来人凭着自己说不出来也想不出来的话,向我们揭示了这位至高的神的独一,乃是“合一的独一”,一并这道与整个被造世界的关系。而第四节“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则让我们看到这道与生命的关系。

基督教信仰不是一个肤浅的信仰,不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更包含关于人类生命本质的奥秘。一个有基督信仰的人,要有蒙得救赎的平安,有从与神和好而迸发出的力量,有遵行天父旨意而来的自信,有分享福音时的喜乐,更要通过过圣洁的生活来彰显神的荣耀。我们不要做肤浅的基督徒,要学保罗,深知我信的是谁。(参:提摩太后书1:12)主耶稣的应许我们不仅要得生命,而是要得到更丰盛的生命。(参:约翰福音10:10)

1-3节介绍了道的所在,道与被造物的关系,第四节则告诉我们这道还是创造所有生命的那个生命。充实我们生命的真理让我们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意义,而这生命的道就是生命之源。(我不由得想起雨果说过的一句话,我对耶稣基督的真实存在比我自己的真实存在更确定。)

贯穿约翰福音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词,道,生命,光,爱,这些词都指向上帝,但次序中却显明着极大的智慧。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道就是上帝”,但在后面却让我们看到“上帝是生命”“上帝是光”“上帝是爱”这个次序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人与两只脚的比喻,说人是有两只脚的,没有问题,但说“两只脚的就是人”就会闹大笑话了。

我们在序论中讲过基督信仰诞生之处面临着四大仇敌。就是罗马帝国的逼迫、知识分子对信仰的轻看、假福音的泛滥和假冒伪善的假基督徒危害教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挑战来自于坚持二元论宇宙观的诺斯底主义。这诺斯底主义者不承认有独一的神而是提出有一位至善的神,也有一位至恶的神这两个神力量相当,争斗不息。约翰福音中相当部分的论述是约翰面对一世纪末诺斯底主义兴起的时候为主所做的见证,古代的诺斯底主义在二世纪末的时候一度消亡,但近年来又重新出现。前段时间流行的《达芬奇密码》和所谓《圣杯传奇》就是本着诺斯底主义的思想,用学术性的语言进行包装的产品。

我们看到这个二元论宇宙观的诺斯底主义,是一切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源头,因为他杜绝了绝对的可能,也根本不可能承认服从绝对的权威。让我们把实现拉回创世纪,这和魔鬼的伎俩何其相似,当上帝教导亚当夏娃不可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的时候,魔鬼的声音却是“你们不一定死”,把“绝对”相对化,一直都是魔鬼的谎言。(参:创3:4)但事实是,真正准确的权威才是真正的答案。绝对正确的权威的“独裁”将是最大的行政力量。所以基督教信仰不是把民主绝对化,而是高举神的权柄,在神权柄之上的民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民主。这个“绝对正确的权威”正是一切人类独裁者不可成就的梦想。

诺斯底主义的源头是源自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宣称光暗互斗,永无止息。但从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约翰坚定的反对二元论的思想,光明与黑暗不可同日而语。光是一种积极的存在,而黑暗是一种消极的存在,黑暗本身不是一种存在,更准确的说是“无光的状态” 。

早起基督教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每个人的心中由于罪都是一片黑暗,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参:罗马书 3:23)。唐牧师用一张纸做了一个比喻,他说一张完整的纸是完美的,把这张纸撕去一块的时候我们就说这张纸变得不完美了,但这张纸缺了一角,但这个缺了的一角的“不完美”本身并不存在。类似的,罪或者“黑暗”本身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如那张纸一样由于亏缺而导致的不完美。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我们看到这真正的生命就是驱散人心中黑暗(或者‘亏缺’)的光,这不是指的自然光,而是超自然的,灵性上的启示之光。当这真光来到人间的时候(参:约翰福音1:1,4,9,14)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有了真正的盼望。

下周唐牧师准备继续深入解析“光与生命”和历史上人类寻找光的故事。唐牧师用以下两节经文结束了这周的查经。

因此 ,公平离我们远,公义追不上我们 。我们指望光亮,却是黑暗,指望光明,却行幽暗。(以赛亚书 59:9)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

约翰福音1:1-3(5) (23/11/08)

唐牧师这周还是对一章1-3节做了一个总结,只对第四节做了简单的序言。

人类藉着上帝的普遍恩典(普遍启示)创造过不同的文化,但文化本身不能等同于普遍恩典,而是人类对于普遍恩典的回应。比如老子所认识的“道”是非常伟大的思想,但老子的道不等同于上帝的“道”,老子的道并不是一个有位格的道。位格是什么呢?可能一些朋友会有疑问,位格,英文叫做person,可以理解为一种非物质的智慧的彰显,比如意志,情感,理性。

所以当我们把人的文化和从上帝而来的福音混为一谈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上帝的旨意的。这个原则在约翰福音第三章中被清楚的其实出来。“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约翰福音3:12)。这就让我们看到,用知识代替信仰的基督教,是没有前途的基督教,就如新派神学一样。唐牧师说他的一个很大的负担,就是好好预备一批人把从使徒而来的教训传下去。

约翰福音是从天上来的启示,启示高过哲学、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学普遍启示的外在回应,而人的宗教是对普遍启示的内在回应。文化、哲学关注是伦理和人类的价值系统,而宗教发展的是敬拜和思想与人类在永恒中命运的关系。两者的交集就是“道德”,而老子就已经看到了“道”乃是“德”的基础。而约翰福音1-3节就已经超越了所有文化对于“道”的阐述。

1-3 节中也包含了基督教信仰中三一神论的重要信息,道与上帝同在,又是上帝,不是有两个上帝,乃是三位一体奥秘启示的一部分,基督是上帝的第二位格。三位一体的信息是隐藏在旧约当中,在新约中这个信息被清楚的启示出来。在创世纪中上帝自称“我们”(创1:26),亚伯拉罕,摩西所见的上帝,唐牧师认为都是第二位格的上帝,在大卫的诗篇中语言弥赛亚时写道“主对我主说”(诗篇110:1);在新约中耶稣基督自己对此做了非常透彻的阐述(马太福音 22:41-46)。1-3节是约翰福音神论的一个序论,在后面的章节上帝藉着约翰把丰富的关于三位一体的信息启示给我们。

旧约对世界文明的五大影响之一就是他的创造论,旧约让我们看到上帝的创造是从“无”创造“有”的上帝,这种观念在其他古文明中是找不到的。苏格拉底因为发现了一神信仰被当作无神论者审判,他看到希腊神话中那些道德问题多多的神祗不可能是上帝,这就合了罗马书1:19-20节的教导,“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另外他也可能受到过散居在希腊的犹太人的影响。但他没有发展创造论,而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发展双层的创造论,简单讲就是最高的神造了一个次一点的神,就是Demiurge,这个次一点的神用一堆物质创造了这个世界,双层创造论的前提是最高的神是完美的,所以不完美的世界不可能由一个完美的神创造。

双层创造论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没有解释物质的来源,二是没有解释完美的最高神如何会造一个不完美的Demiurge。

直到1800年之后,发现了微积分的莱布尼茨,他是一位基督徒,做出了一个我们一般人都不知道的伟大的哲学上的贡献,就是“上帝不可能被造,上帝和被造物的区别是质的区别,因为上帝如果可以被造,那么造上帝的上帝也可能被造,这与上帝本身自有永有的性质就矛盾了。”所以你再看约翰福音把道归于与上帝同在,又是上帝;道创造一切被造物而本身不被造;道乃是自有永有的,就把基督教信仰和从希腊哲学而来的双层创造论,以及诺斯底思想完全分离了。

我们看到,其他的宗教,是单向的,是人寻求回到 神那里的宗教。

我们看到,基督教信仰,是一个 神来到世间呼召人又回到 神那里的信仰,是双向的。

感谢上帝呼召约翰做使徒,很难想象没有《约翰福音》,《圣经》将如何完成。

唐牧师最后对第四节做了一个铺垫,“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整个世界在耶稣基督没有来以前是黑暗的,约翰福音关于“光”的渐进性启示让我们看到,真光就是爱的本体,就是道,就是生命,就是 神。这是全本圣经启示的一个焦点。

约翰福音1:1-3(4) (16/11/08)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前面所谈到的人类关于“道”这一宇宙性的思维的探索有三个代表性的文化,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三种文化,均是从人受造的理性出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去探索道的真理。其中我们提到过印度文化中最高的神不是创造者梵天(Brahma),而是毁灭者湿婆(Shiva)。为什么呢?原来印度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找到了现代存在主义者所定义的“焦虑”,毁灭者湿婆是唯一有能力使人的“存在”变为“不存在”,所以印度人敬畏湿婆,尊毁灭神为最高神,正是出于对这种毁灭力量的敬畏。

而一度流行的存在主义虽然严格地说不能算作一种哲学,却定义了一种“焦虑”(Anxiety),认为人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是人生最可怕的焦急,最大的危机。这和我们平时的讲得“担心”(Worry)是不一样的,因为担心是有对象的,比如为身体健康、事业等等担忧,而这种从存在到不存在的“焦虑”所面对的是一片茫茫未知,这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不安。

所以你看到印度文明把最高的敬拜送给毁灭神不是凭空的,而我们通过研读圣经,再对比其他的思想与宗教,你就发现了基督教信仰中的“救赎”的价值,真正的盼望不在别处,就在耶稣基督。
上帝的创造是上帝的爱的延伸,而上帝的救赎是上帝的爱的成全。

我们看到,当这三种人类思考“道”最重要的文明把“道”定义在万有之中的时候,把“道”和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约翰福音开篇就讲明“道”不和被造物在一起,而“道”是与创造者在一起。而且当老子和柏拉图都试图把道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圣经让我们看到上帝的道的超越性,不仅在万物之上,而更是在万人之上;不仅是在万有之内被彰显,而且更是在万人之内被彰显;不仅在万物之间被显明,更是在万人之间被显明。

非信徒往往就会发问:我凭什么相信你说的就是真的?

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上一周已经讲过了,就是被造、有限、受罪玷污的理性把“信”与“知”的关系颠倒了。

现在我们注意这两句话。“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 1:3)这两句话是不是老约翰罗嗦了呢?这不是一个意思吗?

断乎不是!

头一句点明,上帝的创造者,而这个创造是藉着“道”所完成的。那么“道”是什么呢?一章一节说“道就是上帝”,道是一种工具吗?还是难道有两个上帝?这不是违反旧约的一神信仰吗?单单这一句话,就没有任何其他宗教和哲学能够理解。那么后一句的重复有什么意义呢?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道从何处来。“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就一语道破这道不是“被造的”,不是一个大一点的上帝,先创造了一个小一点儿的上帝,而再用这个“小上帝”去造万物。
而这个“上帝造上帝”的思想不是从别处来,正是一世纪最危险的异端——“诺斯底主义”。

诺斯底主义的世界观是二元论,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相信“道成肉身”,不相信“耶稣的神人二性”,不相信“流血救赎”,也不相信“耶稣基督是救主”。其论点的根基,在于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创造这个世界的道是不完美的,而上帝是完美的,所以上帝先创造了不完美的“道”,这个“道”再创造了世界。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历史,看待约翰福音的价值。导论中已经讲过了,90多岁的老约翰写《约翰福音》的时候,其他使徒都死了,《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已经写完好多年了,但恰恰在这个时候,大量的异端出现了,他们假冒使徒的名义,编造了《腓力福音》,《多马福音》,《埃及福音》等等书籍,这些书中没有救赎,没有救主,没有复活,倒是有大量对主耶稣的诽谤和臆测,却要假借“福音”的名义,但这种书算什么‘好消息’呢?

让我们回到一世纪初的加利利湖畔,耶稣基督拣选了一个最年轻的使徒约翰,这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学识浅薄,被称为“雷子”,但在一世纪的末了,主的大能穿越历史成就了历史的要求,成就了历史的需要,老约翰为主作见证,为历世历代的纯正信仰的传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诺斯底派挥舞着假福音书,叫嚣着耶稣不是神,没有复活,救赎是虚假的时候,彼得不能见证了,他死了;保罗不能争辩了,他也死了;其他使徒也都不能再说话了,他们都死了。但上帝的旨意必被成全,上帝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于人的意念,还有一个约翰。这本《约翰福音》所展现出的超越性,让所有的谎言无处遁形,超越历世历代人类最高的思想与文化,因为这乃是上帝藉着约翰的笔亲自的启示。

约翰不接受“道”为第一创造的说法,他必须要把这个最重要的原则讲清楚,“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所以“道”不是第一创造,而是自有永有的。

上帝的绝对性和完美性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被造的,创造者和被造物之间必然存在质的区别。

这三位一体的奥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范围,我们要认识神,只能凭着信,和一颗谦卑的心去领受上帝的启示,正如主基督对马大说的“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约 11:40)

下周唐牧师将开始讲解第四节关于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1:1-3(3) (9/11/08)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上周我们提到了世界重要的古代文明有二十几个,但谈论道的仅有三个文明,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些文明中对宇宙真理的思考,代表了被造的人凭着自己、透过上帝的普遍启示所达到高峰。希腊的哲学家透过这自然启示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东方的先人们通过这自然启示就发展出了伟大的宗教,其中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翘楚。

孔子的思想是“人道”,伦理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义礼智信,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昆仲之间、朋友之间,搭建了一个后人奉为圭臬的人伦体系。孔子的思想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却独缺天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表示孔子认为超越物质的灵界是不存在的,而恰恰是孔子不知天道的诚实回应,“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都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道的重要性的认同,但他却也坦白自己并不明白这天道。

传说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没有解释给他道是什么,反倒是规劝孔子要以更谦卑的态度才可以求天道,但孔子没有去求天道,而是退而求其次发展了他的人道,这又恰恰合了老子说讲的:“大道废,有仁义﹔”

孔子见了老子之后对弟子说见到老子好像见到了一条龙,而孔子本身的谦卑已经是今天所有新儒学主义者所望尘莫及的了,所以今天这种重新提出儒学至上的思潮实质上是很可悲的。孔子曾经讲过:“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唐牧师认为老子的思想要超过孔子,而且在人类历史中凭着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来进行对于道的思考的人中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的思想能如老子般接近“道”。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明了他自己承认那真正的大道是无法被清楚解释和定义的。

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单单是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老子对道的体会非比寻常,道乃是先天地生的道,它不依靠任何存在而存在,万物变,但道不变,道却决定了万有的存在。万有都不是独立的,那支撑万有的道就一定是独立的,支撑万有的总原则是不能动的,而这总原则的道,是自存永存的。“老子的思想伟大到这个地步,老子论道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所以做中国人一定不要小看自己,这个民族出现过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者。

在介绍印度文明之前我们先进行一点点思考,基督教以外的文化是人的思想,除了基督教的圣经以外没有其他文明宣称是直接从 神所领受的启示。当我们思想这个能力本身是被造的时候,我们从自己的思想出发,只能创造出我们思想观念中的“上帝”。

但基督教的上帝不是理性的产品,因为上帝乃是比人的理性要大得多的,而人的理性既是被造的,同时也是有限的,更是被罪玷污的,仅仅凭着这样的理性思考上帝,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上帝的。

当我们思考这永恒之道的时候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来思想这道,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中国的老子与孔子,印度的奥义经,是这种尝试的高峰;另外一条就是听上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圣经中所启示的。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调到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的精华《奥义经》里面有无数的神,但最大的有三个,其中与希腊文化以及老子思想中的道对等的就是梵天(Brahma),就是创造的总原则,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的内心中有一个追求大道的动力,叫做阿特曼(atman),这种求道的动力将人与动物区分,这和希腊的斯多亚学派的归回母体的Logigos就不谋而合了,而中国哲学中的最高境界所阐述的天人合一也有类似的理念。但奥义经中最大的神却不是梵天,而是代表毁坏力量的湿婆(shiva),另外还有保护神毗湿奴(Vishnu)。这样,印度宗教和希腊哲学,都认识到人类是宇宙的孤儿,人类有归回母体的动力,而都认为这“道”是万有的总原则,就在万有之中。

在文化中所理解的道是一种宇宙的理性,是在宇宙中可以找得到的。老子仅仅凭着在自然和社会中所领受的普遍启示,写下了“道法自然”,“万物起于有,有生于无。”,认识到了道的存在不依靠其他的存在,自存永存的属性,也看到万物乃是来源于最初的存在,而这存在是来源于无限、无极。而圣经早在老子之前2000年摩西问上帝你是谁的时候,上帝就已经回答他:“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

但约翰福音最开始就告诉我们道不在万有之中,道先于万有存在,道的位置在上帝那里,道就是上帝,道不在万有之中。道与万有的关系是“造”的关系,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观察的到的一切,是道的作为,道的原则,道的影子。而道既“与上帝同在”,又“是上帝的”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表述,就暗含了基督教信仰中三位一体上帝的奥秘。

当思想深邃的老子发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呼声的时候,而我们当如何才能认识道呢?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上帝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希伯来书11:3)圣经启示了我们认识世界唯一正确的方法论,让我们看到信乃是知的前提。我如果要知“道”,必须要信“道”,而信“道”,前面已经提过了不能凭着人受造、有限、堕落的理性,而只能透过道的自我启示。来自加利利的渔民约翰能写下超越世界一切从人而来的文化的字句,不是来自于理性,而正是来自道本身的启示。

我们看到,知识的根基乃是信仰,我们相信宇宙是有规律的,这是我们研究一切自然知识的前提。我们相信人间有公义,这就是我们制定一切法律的前提。我们相信善恶是有分别的,这是我们探讨道德的前提。

今天的人们,把信仰的基础变成了“证据”,“我看见我才信”,“我明白了我才信”,“我经历了我才信”,“我找到证据我才信”,却不顾我们的“看见”,“明白”,“经历”,“证据”统统都是有限的,本着这种有限经验而得到的“信”,可信吗?

事实上希伯来书11章清楚的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方法论是错的,事实上,“我信了我才能看见”,“我信了我才能明白”,“我信了我才能经历。”,“我信了我才能找到证据”,而且基督教所启示的信不是盲目的信,而是有对象的信,信仰的对象决定信仰的价值,只有信上帝的话,才可以认识无限的上帝,只有相信“道”的自我启示,才能认识这永恒的“道”。

《约翰福音》是福音书中的福音书,基督论中的基督论。约翰对“道”的认识,从第一句开始就展现出世界其他文化所不可能认识到的地步,在第一章第十四节中,上帝进一步启示我们“‘道’成了肉身”,这肉身就是约翰所追随的那位耶稣。这样我们看到,与上帝同在的“道”、与人同在的“耶稣”,完美的结合,让我们看到耶稣基督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样耶稣基督就有了上帝与人之间中保的地位,我们凭着己意苦苦寻找却不得法的“归回母体”、“天人合一”,通过与耶稣基督的联合才有了可能,这不是自下而上的寻找,而是自上而下的救赎。这救赎的观念,是希腊文化所没有的,是印度文化所没有的,是老子孔子所想不到的,这是上帝自己的启示,也是上帝亲自成就的,经上记着“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

约翰福音1:1-3(2) (2/11/08)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这周唐牧师并没有按照原计划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角度去解释人类对道的追求,而是从希腊哲学的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圣经中所启示的道是如何真切的超越了人类文明中关于道的本源和对于道的认识的层次。

“太初有什么”

上个星期我们了解了“太初”的含义不是时间的开始,而是那个起初的起初,最本质的开始。那么太初有什么呢?希腊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国人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太初在希腊文中就是Arch,所以考古学的这个词Archeology,恰恰就是那种对开始的一种探索。太初有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一切都源自于这个先于我们存在的存在。

希腊哲学家中最早思考起初的是米利都派,这个学派的始祖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但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不同意,认为万物的本源乃是气,因为气弥漫在空间之中,气的聚集成为了水和其他的物质等等等等。后来希腊人又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火、风、土四种元素,我国古代也有类似如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解释。哲学家、几何学家、音乐家毕达哥拉斯还给出过太初有“数”的观念。

但阿那克西美尼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又推翻的老师的答案,他认为太初没有别的,只能有“无限”,因为无论是气,还是水,都还是被限制的,而有限不能解释“无限”的概念,所以一开始先有的应该是“无限”。这让人思考老子的话“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唐牧师认为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无极的意思,就是那个无限的本体,从无限的本体中产生了有限的存在,从这个有限中就源出了万物。

当这些从人而来关于世界本源的伟大思考都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加利利的渔夫约翰站出来在这本福音书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太初有什么呢?有道!,道在什么位置上呢?,道与那个上帝同在,是自存永存的。道是什么呢?道的本质就是上帝本身。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是藉着道所创造的(约1:3)。

这里你看到了理性与人的崇拜心理完美的结合,也就是哲学家一直寻找的那个终极答案。这种创造的观念,是老子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所没有的。这种认为万有的存在是由一个更本质的“存在”所创造的思想无法从人的理性中被想出来,这是来源于上帝的启示。

“完美的世界在哪里?”

佛祖给出的答案是:“一切都是空。”,没有什么是本质,这是他想出来的。但希腊人柏拉图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本质是存在的,但不存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现实之中,而存在与理想之中,而现实这个本质所投射出来的假象,所以理想总是很完美,而现实总是不完美的。他的思考超越了物质本身的形式,这就叫做“形而上学”,柏拉图也就成了唯心主义的始祖。他的徒弟亚里斯多德从根本上否定老师的观念,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就在物质之中,没有什么是超越这个物质的,他认为物质中的本质可以被认识,完美的世界就在这个世界之中,并且发展了完整的逻辑学,也就成了研究这种存在于物质中的真理最重要的方法论。

还记得我上周记过苏格拉底宣布“他所唯一知道的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之后人类就不可避免的滑入怀疑主义的深渊吗?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拉斐尔《雅典学派》这幅画,画面画了很多个古希腊的哲学家着学者,但只有正中央的两个人头上有一片蓝天,就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表明只有这两个人有着宇宙性的头脑,其他人都在言谈片段的真理。图画中柏拉图右手指向天空,亚里斯多德左手指向地面,核心的分歧就在乎于宇宙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幅图就表现人类靠着自己寻找答案的结论,实质上只有争论而已。

“盒子”外面的声音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约翰福音最初的这三句话,“万物是借着他造的。”,这简单几个字把创造观带进宇宙观之中,“存在”本身不是自己的原因,存在的原因就是道的存在,道创造了这个世界,从不存在到存在。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从人而来的声音,这是从“盒子”外面而来的,他明确的告诉我们,道不是我们凭着自己就能认识的,而是道让我们认识他,我们才能借着他所给我们的理性去认识他,在这个启示的过程中,道是主动的。

所以,上帝在希伯来书11:1-3中启示了真正的认识论,和约翰福音1-3形成美好的呼应。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上帝的话造成的。”,我们看到,“知道”不是“信”的原因,“信”乃是“知道”的原因!这是一个真正的奥秘,在圣经中被启示出来,关于真理的事情,关于道的事情,关于上帝的事情,不是因知而信,不是因证而信,不是因经历而信,而是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

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故事我们知道,人类凭着自己在一个时空相对的世界中无法找到真正的“知”,只有无穷无尽的争论,所谓我知了我才信,我找到证据了我才信,我经历过我才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伪命题,但世界不是佛祖所论的虚空,乃是由道所创造的有规律有理性有意义的世界,道的绝对托住了万有,所以我们本着道的启示就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所认识。

信是知的前提,而圣经告诉我们,信道是从听道来的。信的对象就是决定了信的价值,由道产生的信心才有价值。

让我们闭上眼睛,我们处的世界的道的影子无处不在,生物学(Biology)、心理学(Psychology)、社会学(socialogy)、地质学(geology) 等等等等,这些不同门类的中的“道”都指向了那个永恒中的道的本体(Logos),上帝在永恒之中藉着道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每个角落,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这道的影子,世界不是一个虚无的世界,相对的大千世界背后是自存永存的道,只有这样,人生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年华流逝,寻找有意义的生活才变得有意义。

永恒的上帝,创造的过程,造就了被造的存在,这是一张何等绚丽、和谐的画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老子、孔子等等伟大的人物苦苦思索的答案,竟然就这样由上帝藉着约翰的笔启示给了我们,真的要感谢上帝!

约翰福音1:1-3(1) (26/10/08)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翰福音》1:1)

圣经中记载了两个关于开始的概念,一个是《创世纪》1:1 中的“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另外一处就是这里的“太初有道。”虽然英文翻译中都用了"In the beginning"来表述,但在原文中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中文和合本翻译的很恰当。

《创世纪》中的起初,是时间的开始,是被造界的开始。

《约翰福音》中用了“太初”,表述的是创造者的那个最本质的“开始”,

中文“太”字在《康熙字典》解释为“大,通”,有根本,本质的意思。比如我们常用的词太庙,太极等等,表明的是一种根本的本质。太字最初没有下面的点儿,后来加上为了区分小大的“大”才加上了点儿。(所以大学生可能叫做太学生更合理,汉朝就设有太学)。

上帝启示我们,他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所以“太初有道”,就清楚揭示了道是在世界被创造以前就存在的,这道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时空范围限制之下。“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让我们明白道与上帝一样,是自有永有的,而道就是上帝本身的一个位格。上帝自己的永恒与无限就是一切的“起初”,约翰福音记载的那个“太初”。

这是约翰惊人的宣示,因为在他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关于“元初”,也从来没有人这样认识道。

这里所论及的道,就是万有现象背后的那个最本质的真理,这真理是自存永存的,并不改变。而约翰福音1章1节告诉我们,道不是在时空当中被造的,这万有的原理,就是永恒的上帝。寥寥数笔,把道的自存性,永存性和神性启示的淋漓尽致。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谈论“神”或者“上帝”的概念,但论及道的文明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

先来看希腊文明,希腊的道叫做Logos,可以翻译为话语或者逻辑,但唐牧师认为孙中山先生的翻译最恰当,就是“理则”,就是理性的原则,是共同的真理。 Logos在英文中就是logy,所以生物学有生物学的原则,就是biology,地理学有地理学的原则就是geology,方法论也有方法论的原则,就叫做methodlogy,而logos就是前面这个具体门类原则背后的那个总原则。

而对这个logos的认识,是从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开始的,他的哲学思想中认为万物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切都在不断的改变”,中国也有一本关于变化的书,叫做《易经》。
希腊人对于logos认识的最高峰发生在公元前400年的斯多亚派哲学,又叫做行善派。温家宝总前在接受CNN访问的时候提到他曾经多次阅读安东耐诺斯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的《沉思录》,而安东耐诺斯就是以为斯多亚学派哲学家。(我很奇怪问什么温总理去多次看《沉思录》,思想武器不都是在共产主义的理论著作中全有了吗?比如马列毛邓江。奇怪,不懂。)

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的头脑有想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有他的原则,亚里斯多德更是认为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斯多亚学派认为宇宙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被动层次,就是纯物质,称为“世界的身体”,另外一个是主动层次,就是纯意识,称为“世界的灵魂”,而这两个层次之间还有很多层次,就是感觉,意志,思想,灵感。而理性是根据什么思想的呢?苏格拉底给出的方向是“universal truth”,就是哲学里面所论及的“共相”,就是logos,共通之理。

斯多亚学派logos是宇宙中的那个母体的真理,也就是道,而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一个从母体而来的小道,叫做logigos,而人生的意义就是回归这个母体的真理,中华文明中也有这样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佛教中也有类似与道合一的思想。

但这道究竟是什么?苏格拉底给出的答案是——我所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诚实的答案,因为苏格拉底甚至认识到这道比我们这个个体的人要大得多,我们无法通过自己完全理解他。我国的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就当人类凭着自己不可避免的要滑向怀疑主义的深渊的时候(因为我们凭着自己不能知道这个共理),约翰为主作见证:“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我们看到,原来希腊人所苦苦求索的那个道,就是那创造天地的上帝。这道不仅仅是我们冥想中的一个概念,而是又真又活的。这上帝就是那个诸般真理背后的那个真理的本体,难怪犹太人会崇拜一个没有形象的上帝,上帝不允许去崇拜有形象的神祗,这样一位真理的实体,时空的创造者,生命的主宰,自有用有的永恒上帝,如何能被任何时空之中的形象来代表?感谢上帝,藉着使徒约翰赐下这样奥妙的启示。

下周唐崇荣牧师将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对于道的理解来看《约翰福音》的超越性。

约翰福音导论(3) (5/10/08)

约翰福音与其他三部福音书的区别。

《圣经》是由四十多位不同的作者,历时1500多年才完成的。这符合上帝不接受单一见证的原则,以至于福音书不是一本,而是有四本不同的福音书见证主耶稣在世上的事情。

这和伊斯兰教的《可兰经》有本质的不同,《可兰经》只是默罕默德一个人宣称从天使中领受的启示。这种不接受单一见证的原则,是圣经的一个总原则。

四本福音书有不同的侧重点,按照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

《马可福音》---- 强调耶稣基督仆人的身份,用简练的语言记载了很多耶稣所行的神迹。

《马太福音》---- 强调耶稣基督是天国的君王,大卫的子孙,“犹大支派的狮子”

《路加福音》---- 侧重描述了耶稣基督乃是一个完全的人,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角度,按照严谨的时间进行次序,以严肃的文学笔法,描述了耶稣基督在世上所行的,所讲的。

《约翰福音》则与其他三部福音书不同,首先约翰的记载不是对耶稣基督生平的回顾,而是完整的论述了耶稣基督的神性,也就是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而这种神性,在约翰福音中,不是通过神迹奇事来彰显的(《约翰福音》记载了最少的神迹),而是透过耶稣基督讲话的权威和权柄,讲他的神性表明出来,他乃是道成肉身的弥赛亚在人间传讲天道。

约翰福音导论(2) (28/9/08)

今天唐牧师继续讲述了主在加利利拣选约翰的意义以及《约翰福音》产生的历史背景。

1. 为什么主耶稣不在宗教中心耶路撒冷拣选门徒,而是在“文化沙漠”的加利利拣选他的十二门徒

耶路撒冷当时是犹太信仰的中心,圣经学者如云。但他们中有很多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这些人用自己堕落的理性所产生的理论代替神的启示,以学术取代神的荣耀,以自我为中心。当主耶稣在他们中间传道,他们瞧不起拿撒勒来的耶稣,称“拿撒勒没有先知”。基督教信仰从来不轻视文化,不轻视理性,不轻视学术,但这些不能代替上帝本身。这些耶路撒冷的法利赛人的作为,正是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语言(赛29:13)。主耶稣说法利赛人 “你们是离弃了上帝的诫命,居守人的遗传。”

主在加利利这样一个被当时的宗教文化影响较小的地方拣选了他的12门徒,不是为了拣选愚昧的人,而是正如马太福音第五章那样,把最精妙的道启示给了他们。而作为最年轻使徒的约翰,则到了人生的最后,对这道有了最深刻的理解。

《约翰福音》所启示出来的真理,超越了所用希腊哲学家,超越了东方的老子和孔子,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任何宗教与文化对于道的认识。是“圣经中的圣经”、“福音中的福音”、“神学中的神学”,“基督论中的基督论”,“道中的道”。藉着《约翰福音》基督论中最深奥,最核心的真理被启示出来。

另外年轻使徒约翰的被拣选,让今天的传道人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看年轻人,而是要尽力培养年轻人,因为在以后,当这一代人都老去,死去,为主争战的将是今天的年轻人和小孩子。

2. 《约翰福音》的历史背景
A. 除约翰之外的所有使徒都已经殉道或者去世。
B. 刚刚诞生不久的基督教信仰面临着四大危机

1. 罗马帝国政治的逼迫。从尼禄开始一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归向基督教,初期教会面对着罗马帝国血腥的逼迫。逼迫中,很多很多基督徒殉道。约翰自己也差点被处死,但最后由于他年纪太老,被流放到了拔摩岛,在那里他得到了神的关于末日的启示,写下了《启示录》。

2. 当时罗马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轻视和诋毁基督徒

3. 当时有一些人自以为行善有功,冒充基督徒,实际上却大肆宣扬假的福音,注意约翰在世的时候这些假福音就已经出现了

4. 一些假冒伪善的基督徒不能遵守主的诫命,生活败坏腐化。
老约翰一个人,所有其他的使徒们都已经故去了,面对逼迫严酷,世人的仇视,泛滥的假福音和在教会内部出现的堕落,在神的启示之下,写下了《约翰福音》这部不朽之作,成为危机中的基督教的中流砥柱。

Wednesday, February 18, 2009

约翰福音导论(1) (21/9/08)

亲爱的朋友们,从这一周开始,我将把每周在纽顿生命堂听唐崇荣牧师讲解《约翰福音》的笔记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约翰福音》是整部圣经非常重要的一部福音书,无论是已经是基督徒的弟兄姐妹,还是对还没有信仰的朋友,这都是了解整个基督教信仰的一部重要的书籍。唐崇荣牧师计划用5年的时间来讲解这部书,愿上帝的怜悯与慈爱与我们同在,让我们共同见证下面这5年的时光。

导论(1)

1. 耶稣基督拣选门徒不是在学术、宗教、政治中心的耶路撒冷,而是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加利利拣选他的十二门徒。约翰是其中年纪最小,最不成熟,也可能是十二人中最没有能力和知识的,而且约翰有很暴躁的脾气而被称为“雷子”,在路加福音9:53-54中约翰曾经在撒玛利亚人不接受耶稣而请求耶稣允许他吩咐从天上降下火来浇灭他们,但耶稣却责备他和他的哥哥雅各:“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

2. 加利利海虽然只是一个内陆湖,但风景秀丽、水产丰美。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马太等人的生活不可谓不安逸,但当他们听到耶稣对他们的呼召,就毅然决然的抛弃自己原来的生活去追随耶稣,加上后来的保罗,成为耶稣基督这两千多年来的千秋事业的柱石。

3. 加利利虽然是个不知名的小地方,但在人类历史中,比较文明的地方往往比较诡诈。比较落后的地方比较单纯。

4.这最小的,脾气又非常不好的约翰,最后却成了一个宣讲爱的使徒,在圣经中的《约翰福音》中、在《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中,比比皆是人类历史中最伟大,最精妙的关于爱的本质的宣扬。这恰恰证明了耶稣基督的道是生命的道,是改变人心,使人心归向真理,归向爱的道。而约翰,则是被改变最大的使徒之一。

5.表面上看,耶稣为什么会挑选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脾气又不好的年轻人,除了上面说的改变了约翰之外,在历史中间又让我们看到了神奇妙的旨意。

A. 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那天,当其他使徒纷纷散去,约翰是唯一在现场的使徒,耶稣也把自己的母亲托付给约翰。

B. 约翰是个最用心听主的话的使徒。

C.当主后90年的时候,当众使徒一个又一个离开人世,当保罗和彼得都已经殉道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时候,使徒中就剩下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约翰,他是使徒中最年轻的,但在那个时候,老约翰的四围是诺斯底主义泛滥的假福音席卷以色列全地的时候,这些从律法主义,惟理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异端思想,搅乱了无数想要认识救主的人们。老约翰独身一人,身边并没有一个和他一样真正和耶稣基督生活过的同工,以历史的高度,要为后世千千万万的灵魂保存下纯正的信仰,这纯正的信仰,不是靠知识,不是靠势力,而是靠着他真正从耶稣那里所听到的教训,劝勉和智慧所凝结而成。一部《约翰福音》,使约翰成为了使徒们关于介绍耶稣是谁的一个总代表。

荣耀归于上帝!